天天看点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作者:陈诗旧文

一曲老歌,虽然时隔久远,但因为旋律悠扬、委婉沧桑,却能令人百听不厌。一首古诗,纵然跨越千古,可由于情感真挚、题材新颖,也让读者产生共鸣。每次读到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会感动于诗圣的博大襟怀;每次吟诵东坡的江城子,也被先生的真情直语而击中内心。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诗歌就具有这样神奇的魅力,有时只是片言只语,就令人遐想;有时不过简单描述,又催人泪下;有时寥寥数语,却针砭时弊,极具讽刺意味。如,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的《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

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

剩栽桑树养吴蚕。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是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他曾在朝廷供职,但时间很短,因写过“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两句诗,得罪了皇帝和权臣,被革职闲居。他学习陆游的精神,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诗词,这首《戊辰即事》反映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南宋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采纳权臣韩侂胄的意见,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兵攻金。结果因谋划不周,指挥不力,打了败仗。朝野为之哗然,纷纷迁怒于韩,于是,把他杀了,函封其首,派人送往金廷乞和。

嘉定元年(1208),即夏历戊辰年,和议告成。从此,向金称侄,每年纳币增至三十万,另给“犒军钱”银三百万两,并细绢三十万匹。这是继“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之后的又一次和约。这首诗题目中的“即事”,就是有感于这丧权辱国的事件而赋诗。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开头一句“诗人安得有青衫”,诗人从自己的生活落笔,指出南宋百姓连最便宜的衣服都难以买到了,生活极大不便。这里的“青衫”引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一语,后人认为“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衫是读书人的家常便装,这里泛指百姓的日常衣服。于是作者在这里反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连廉价的衣服也得不到了呢?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在第二句“今岁和戎百万缣”,诗人愤怒地指出了原因,朝廷拿了大量财物去讨好金人,以至于弄得民穷财尽。这里的“和戎”,指与金人议和;“缣”,是一种双丝的细绢。古代求和时常以缣帛等作为向对方“输诚”的礼物。

南宋与北宋相比,疆土已大大缩小,加上战争的破坏,淮南、江汉地区已变为一片废墟,长江南岸也受到很大损害。在已经陷入“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的境地时,南宋统治者为了应付金人的无厌之求,还要再度增加“岁币”,这样就造成可南宋物资短缺,民不聊生!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第三四句“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算是黑色幽默吧!字面上看是为南宋王朝出谋划策,实际上包含着尖锐的嘲讽——“和戎”政策如不改变,即使西湖种桑养蚕,也难以满足金人的欲壑。

南宋词人陈德武在《水龙吟》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为了不让朝廷继续沉溺下去,导致国家的加速灭亡,他们都建议朝廷把使西湖成为农桑地,出产更多的物资,好进贡给金国,也好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当然,他们知道南宋朝廷没不可能采纳他们的建议,所以他们也只是当作一种讽刺罢了。

面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诗人刘克庄很愤怒,写下一首讽刺诗

纵观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却以小见大,把一个联结国运之兴衰、万民之哀乐的重大主题容纳在平凡、常见的景物之内,寓讽刺、议论于形象之中,尺幅之内有跌宕起伏之势,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悲剧。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在千回百折中荡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