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盐城人开始平视上海

前不久,盐城师范学院邀请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来探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一时间,“沿海大通道”“区域深度融合”等高大上的词语,把盐阜老乡们听得目瞪口呆、入脑入心、浮想联翩。当年,盐城作为唯一的苏北城市,侧身挤进长三角中心区27座城市里,许多人是不服气的。最不服气的,当数周边的几个苏北兄弟市。大家地域相近、水平相当、共担“苏北”之名,凭什么是你盐城?为了这事,盐城群众没少与苏北老乡掰过理。老百姓未必理解区域综合发展、产业优势互补之类的大道理,普遍觉得盐城占了便宜捡了漏。占了谁的便宜?大概就是占了上海的便宜。那为啥是盐城人占便宜呢?为什么不是徐州人、淮安人、宿迁人呢?思来想去,盐城与上海有渊源。旧社会闹灾荒,盐城人小船一撑就去上海讨生活了。到现在还有上海淮剧团呢,团里多是盐城人。不久前排的淮剧《闯上海》,说的就是这些事儿。但这么说也不对。虽然说盐城与上海有渊源、靠得近,但也正因此偏见更多一些。800万盐阜乡亲对上海人民的印象,很多年一直停留在“精打细算”“男人倒马桶”的层面,历史上占上海便宜,约等于把孩子送到上海读大学就地工作而已。但咱们这里,能有啥便宜回馈过去呢?最先回馈的是旅游业。某次活动后聚餐,盐城大丰区一位媒体同行不平地说,最近忙死了,一门心思扑在上海花车上了。再一细问,原来大丰区早把旅游推介花车开进了上海旅游节,还专门起了“大丰老灵哦”的宣传语。没过多久,大批上海游客来到大丰,游荷兰花海、看海丰农场、吃裕华羊肉。真金白银入袋的声音,让人们恍然大悟,等到东台条子泥等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后,上海游客更多了。人们这才相信,上海和盐城是互相成就的。思想上有了认识,行动上就更迅捷了。盐城提出“两海两绿”发展路径,其中之一是“接轨上海”;盐通、沪苏通高铁开通后,单位组织人去上海体验,回来说“乖乖,到上海就两个小时”;到了后来,就连盐城医保卡也能在上海用了。长三角一体化,让盐城人头一次能“平视上海”。在某次盐城教育接轨上海的活动中,几位来自上海的名师高谈阔论,讲了不少我闻所未闻的教育教学理念。盐城本地一位校长还没听完,就出门抽烟。一问究竟,他淡淡地说:“谈理念,谁都能说一大套,关键是方法。”大家一听,茅塞顿开,盐城人早过了画个大饼、搞个意向性签约,就心满意足欢天喜地的时候了。但话说回来,上海的资源还是好。上个礼拜,在盐城人才峰会上,盐城教育系统与上海若干名校签约结对。上海著名外国语学校的一位教授,怎么看怎么眼熟,据说还是全国奥数竞赛金牌教练。顿时感到大上海资源优异、人才辈出。待到教授登台发言,话筒中传来浓郁的盐阜乡音,我定睛一看,哎哟,这不是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嘛!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姚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