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鹽城人開始平視上海

前不久,鹽城師範學院邀請上海、南京等地的專家,來探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路徑。一時間,“沿海大通道”“區域深度融合”等高大上的詞語,把鹽阜老鄉們聽得目瞪口呆、入腦入心、浮想聯翩。當年,鹽城作為唯一的蘇北城市,側身擠進長三角中心區27座城市裡,許多人是不服氣的。最不服氣的,當數周邊的幾個蘇北兄弟市。大家地域相近、水準相當、共擔“蘇北”之名,憑什麼是你鹽城?為了這事,鹽城群衆沒少與蘇北老鄉掰過理。老百姓未必了解區域綜合發展、産業優勢互補之類的大道理,普遍覺得鹽城占了便宜撿了漏。占了誰的便宜?大概就是占了上海的便宜。那為啥是鹽城人占便宜呢?為什麼不是徐州人、淮安人、宿遷人呢?思來想去,鹽城與上海有淵源。舊社會鬧災荒,鹽城人小船一撐就去上海讨生活了。到現在還有上海淮劇團呢,團裡多是鹽城人。不久前排的淮劇《闖上海》,說的就是這些事兒。但這麼說也不對。雖然說鹽城與上海有淵源、靠得近,但也正是以偏見更多一些。800萬鹽阜鄉親對上海人民的印象,很多年一直停留在“精打細算”“男人倒馬桶”的層面,曆史上占上海便宜,約等于把孩子送到上海讀大學就地工作而已。但咱們這裡,能有啥便宜回饋過去呢?最先回饋的是旅遊業。某次活動後聚餐,鹽城大豐區一位媒體同行不平地說,最近忙死了,一門心思撲在上海花車上了。再一細問,原來大豐區早把旅遊推介花車開進了上海旅遊節,還專門起了“大豐老靈哦”的宣傳語。沒過多久,大批上海遊客來到大豐,遊荷蘭花海、看海豐農場、吃裕華羊肉。真金白銀入袋的聲音,讓人們恍然大悟,等到東台條子泥等地入選世界自然遺産後,上海遊客更多了。人們這才相信,上海和鹽城是互相成就的。思想上有了認識,行動上就更迅捷了。鹽城提出“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其中之一是“接軌上海”;鹽通、滬蘇通高鐵開通後,機關組織人去上海體驗,回來說“乖乖,到上海就兩個小時”;到了後來,就連鹽城醫保卡也能在上海用了。長三角一體化,讓鹽城人頭一次能“平視上海”。在某次鹽城教育接軌上海的活動中,幾位來自上海的名師高談闊論,講了不少我聞所未聞的教育教學理念。鹽城本地一位校長還沒聽完,就出門抽煙。一問究竟,他淡淡地說:“談理念,誰都能說一大套,關鍵是方法。”大家一聽,茅塞頓開,鹽城人早過了畫個大餅、搞個意向性簽約,就心滿意足歡天喜地的時候了。但話說回來,上海的資源還是好。上個禮拜,在鹽城人才峰會上,鹽城教育系統與上海若幹名校簽約結對。上海著名外國語學校的一位教授,怎麼看怎麼眼熟,據說還是全國奧數競賽金牌教練。頓時感到大上海資源優異、人才輩出。待到教授登台發言,話筒中傳來濃郁的鹽阜鄉音,我定睛一看,哎喲,這不是我的高中數學老師嘛!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姚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