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罗纳尔多和卡卡都来吆喝过,但“一招鲜”太难了

作者:金融投资报

又一个童年回忆破灭了。

日前,金嗓子公告称,要约人与公司以通过协议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预期将于12月15日上午九时撤销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11月1日,金嗓子报收2.68港元,较之股价最高峰,缩水近70%。这个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老牌子,难以打破产品单一魔咒,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回。

金嗓子的辉煌历史

“金嗓子喉宝,早用早好!”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不知道是多少80后、90后小伙伴的童年回忆。

此后,国际球星罗纳尔多手持“金嗓子喉片”露出大白牙憨笑的土味广告更是将这个牌子推上高峰。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罗纳尔多和卡卡都来吆喝过,但“一招鲜”太难了

当时有消息称,金嗓子实控人江佩珍仅靠30万美元就“忽悠”到罗纳尔多,闹得外星人一度想来华打官司。

不过,后来金嗓子称,自2003年起,其先后与罗纳尔多签署多份协议,约定罗纳尔多担任金嗓子产品在中国的代言人。

之后,金嗓子又找到了新的代言人球星卡卡。据其招股书数据,2012-2014年,金嗓子共向卡卡支付代言费约1430万元人民币。

当然,若要论金嗓子辉煌的顶点,则是2015年7月挂牌香港上市。当时,实控人江佩珍那大鹏展翅的销魂敲钟姿态,震惊四方。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罗纳尔多和卡卡都来吆喝过,但“一招鲜”太难了

金嗓子的股价,在2016年7月28日一度达到8.47港元/股高位,市值最高时超过60亿港元,江佩珍也由此跨入亿万富豪行列。但随后股价就开始走下坡路。

2018年2月份,金嗓子触及0.92港元的历史新低,股价及市值最高缩水近90%。截至11月1日,金嗓子股价报2.68港元,下跌0.37%,最新市值不足20亿港元。

股价持续低迷之际,金嗓子又陷入失信风波。

2019年,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发布的一则限制消费令显示,“金嗓子”拖欠广告费5000余万元。受此影响,作为公司实控人的江佩珍也被列为限制消费人员,被限制乘坐飞机、在星级以上宾馆居住等高消费行为。

随着后面双方达成和解,金嗓子一方履行了付款义务,江佩珍的限高令目前已被撤销。

产品单一桎梏难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金嗓子选择退市并非业绩亏损,而是产品单一问题带来的交易冷清等一系列后遗症。

2021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7亿元,同比增长83.6%;净利润8150万元,同比增长414.65%。2018-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6.95亿元、7.97亿元及6.48亿元,实现净利润1.02亿元、1.68亿元及1.54亿元。

公司表示,目前经营状况良好。金嗓子上市主体私有化计划,是私有化发起人自主商业决策,属于正常市场行为,该建议是在公司首次公开发售五年后提出的,在此期间,其财务业绩喜忧参半,推出的新产品吸引力不足,导致股价下跌,股份交易流动性日益不足。

资本市场上,要么业绩为王要么有故事可讲。

从财报数据不难看出,这些年来,号称有六十多种药品的金嗓子业绩不温不火,找不到亮点。

最关键的是,其营收结构极为单一,仅金嗓子喉宝和金嗓子喉片两款产品,就占据了总销售额的89%,而这两款产品如今则面临着销量的天花板。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罗纳尔多和卡卡都来吆喝过,但“一招鲜”太难了

至于讲故事,金嗓子既没有云南白药、阿胶、片仔癀那么悠久历史,也没有什么跨界收购精彩经历,自然泛陈可指,难以吸引资金。

无法吸引资金交易冷清,意味着金嗓子在港交所的估值低,几乎没有融资的可能,资本运作也比较困难。对股东来说,亦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退市,或是金嗓子目前最佳选择。

“一招鲜”难以走天下

金嗓子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

纵观如今的商海,类似金嗓子那样“一招鲜吃天下”的老牌企业并不少见。多年来,这些企业一手老产品,一手广告轰炸,在细分领域独霸天下,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尤其是Z世代的崛起,“一招鲜”已经不再吃香。论产品,不少类似新品层出不穷,老产品吸引力下降。譬如金嗓子,这些年就面临着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念慈庵润喉糖等后起之秀的竞争。

论营销,更是玩不过新生品牌跨界营销、打造特殊IP等多元营销手段。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企业产品虽然拥有一定的产品优势,但仍需要及时把控市场变化和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产品创新和模式升级。

早在2015年,金嗓子就在年报披露,公司致力于开发新药品及食品,主要产品储备包括金嗓子植物饮料系列产品及一种传统中草药饮料冷饮子。

2020年年报又透露:“自1994年以来,本集团已成功开发31款新产品”,“其中金银三七胶囊等8项为药品、21项为食品、1项为保健食品及1项为医疗器械产品。”

但长达5年的时间里,金嗓子多元化战略并没有奏效,产品单一问题仍没有解决。

事实上,金妹儿注意到,类似金嗓子这样主打单一中药类产品的老牌公司,几乎都做到了市场天花板,转型比较困难,不少中药企业都在摸索着。

“中药类老牌公司都会面临着后继乏力局面,要么不断研发新产品,继续保持市占优势;要么就跨界成功,像云南白药做牙膏、片仔癀做化妆,但概率并不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坦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