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羅納爾多和卡卡都來吆喝過,但“一招鮮”太難了

作者:金融投資報

又一個童年回憶破滅了。

日前,金嗓子公告稱,要約人與公司以通過協定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預期将于12月15日上午九時撤銷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11月1日,金嗓子報收2.68港元,較之股價最高峰,縮水近70%。這個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老牌子,難以打破産品單一魔咒,曾經的輝煌一去不回。

金嗓子的輝煌曆史

“金嗓子喉寶,早用早好!”這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不知道是多少80後、90後小夥伴的童年回憶。

此後,國際球星羅納爾多手持“金嗓子喉片”露出大白牙憨笑的土味廣告更是将這個牌子推上高峰。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羅納爾多和卡卡都來吆喝過,但“一招鮮”太難了

當時有消息稱,金嗓子實控人江佩珍僅靠30萬美元就“忽悠”到羅納爾多,鬧得外星人一度想來華打官司。

不過,後來金嗓子稱,自2003年起,其先後與羅納爾多簽署多份協定,約定羅納爾多擔任金嗓子産品在中國的代言人。

之後,金嗓子又找到了新的代言人球星卡卡。據其招股書資料,2012-2014年,金嗓子共向卡卡支付代言費約1430萬元人民币。

當然,若要論金嗓子輝煌的頂點,則是2015年7月挂牌香港上市。當時,實控人江佩珍那大鵬展翅的銷魂敲鐘姿态,震驚四方。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羅納爾多和卡卡都來吆喝過,但“一招鮮”太難了

金嗓子的股價,在2016年7月28日一度達到8.47港元/股高位,市值最高時超過60億港元,江佩珍也由此跨入億萬富豪行列。但随後股價就開始走下坡路。

2018年2月份,金嗓子觸及0.92港元的曆史新低,股價及市值最高縮水近90%。截至11月1日,金嗓子股價報2.68港元,下跌0.37%,最新市值不足20億港元。

股價持續低迷之際,金嗓子又陷入失信風波。

2019年,中國執行資訊公開網釋出的一則限制消費令顯示,“金嗓子”拖欠廣告費5000餘萬元。受此影響,作為公司實控人的江佩珍也被列為限制消費人員,被限制乘坐飛機、在星級以上飯店居住等高消費行為。

随着後面雙方達成和解,金嗓子一方履行了付款義務,江佩珍的限高令目前已被撤銷。

産品單一桎梏難破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金嗓子選擇退市并非業績虧損,而是産品單一問題帶來的交易冷清等一系列後遺症。

2021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作營收3.7億元,同比增長83.6%;淨利潤8150萬元,同比增長414.65%。2018-2020年,公司分别實作營收6.95億元、7.97億元及6.48億元,實作淨利潤1.02億元、1.68億元及1.54億元。

公司表示,目前經營狀況良好。金嗓子上市主體私有化計劃,是私有化發起人自主商業決策,屬于正常市場行為,該建議是在公司首次公開發售五年後提出的,在此期間,其财務業績喜憂參半,推出的新産品吸引力不足,導緻股價下跌,股份交易流動性日益不足。

資本市場上,要麼業績為王要麼有故事可講。

從财報資料不難看出,這些年來,号稱有六十多種藥品的金嗓子業績不溫不火,找不到亮點。

最關鍵的是,其營收結構極為單一,僅金嗓子喉寶和金嗓子喉片兩款産品,就占據了總銷售額的89%,而這兩款産品如今則面臨着銷量的天花闆。

金嗓子将黯然退市,羅納爾多和卡卡都來吆喝過,但“一招鮮”太難了

至于講故事,金嗓子既沒有雲南白藥、阿膠、片仔癀那麼悠久曆史,也沒有什麼跨界收購精彩經曆,自然泛陳可指,難以吸引資金。

無法吸引資金交易冷清,意味着金嗓子在港交所的估值低,幾乎沒有融資的可能,資本運作也比較困難。對股東來說,亦無法實作利益最大化。

退市,或是金嗓子目前最佳選擇。

“一招鮮”難以走天下

金嗓子面臨的困境,并非個例。

縱觀如今的商海,類似金嗓子那樣“一招鮮吃天下”的老牌企業并不少見。多年來,這些企業一手老産品,一手廣告轟炸,在細分領域獨霸天下,擁有極高的市場占有率。

然而,随着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尤其是Z世代的崛起,“一招鮮”已經不再吃香。論産品,不少類似新品層出不窮,老産品吸引力下降。譬如金嗓子,這些年就面臨着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念慈庵潤喉糖等後起之秀的競争。

論營銷,更是玩不過新生品牌跨界營銷、打造特殊IP等多元營銷手段。

是以,在業内人士看來,傳統企業産品雖然擁有一定的産品優勢,但仍需要及時把控市場變化和緊跟時代步伐,進行産品創新和模式更新。

早在2015年,金嗓子就在年報披露,公司緻力于開發新藥品及食品,主要産品儲備包括金嗓子植物飲料系列産品及一種傳統中草藥飲料冷飲子。

2020年年報又透露:“自1994年以來,本集團已成功開發31款新産品”,“其中金銀三七膠囊等8項為藥品、21項為食品、1項為保健食品及1項為醫療器械産品。”

但長達5年的時間裡,金嗓子多元化戰略并沒有奏效,産品單一問題仍沒有解決。

事實上,金妹兒注意到,類似金嗓子這樣主打單一中藥類産品的老牌公司,幾乎都做到了市場天花闆,轉型比較困難,不少中藥企業都在摸索着。

“中藥類老牌公司都會面臨着後繼乏力局面,要麼不斷研發新産品,繼續保持市占優勢;要麼就跨界成功,像雲南白藥做牙膏、片仔癀做化妝,但機率并不大。”一位不願具名的觀察人士坦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