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整本书共读在许老师的设计和带领下正式走进了爱哲学习中心的课堂。
整本书共读课程在整个爱哲的语文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课前的选书、梳理分层阅读书系,到课堂上老师的精读细读解读、提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精读推进、主题探讨、作业,每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悉心准备。
其实,整本书共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在阅读中,孩子通过角色自居,寻找榜样和成长的美好镜像;通过故事外化,进行道德的选择;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引领,朝向美好人生。
这周,许老师教授的G5班级完成了第一本书《小飞侠彼得·潘》的共读。许老师将这两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故事、成果和感想记录了下来,在此我们分享给大家,
为期两周的整本书共读结束了。P说:“我好难过,彼得·潘就这样读完了!”当从他妈妈的口中听到这句话,我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睛。因为当初他拿到书的时候,一直说读不下去。
开学初就一直在想,如何带这几个少年走进语文学习,走进一本本经典童书,让故事和成长的密码悄悄在他们心中扎根。眼下,最重要的,是激发学习的热情,点燃阅读的兴趣,至于落实阅读的基本技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这都是过程中的自然而然。我想到了那个不想长大的彼得,也想到了梦幻岛永葆生机的秘密,第一次共读之旅,我们就从这本书开启吧!
所谓共读,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人手一本书,课前先认领自己喜欢的角色,中途也可以变换,重要的是逐字逐句朗读,在情节的关键处停留、讨论,结合阅读单,逐步落实阅读的基本技能,有目的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在故事中穿梭,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再结合故事内容展开创意写作,整个阅读之旅,少年们是快乐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P。这是一个思维敏捷,口语表达能力很强,阅读背景很广阔,又特别有主见的男孩。他唯一害怕的是书写,就像胡克害怕听到鳄鱼肚子里闹钟的滴答声一样。我当然猜得出他经历了怎样的书写梦魇。说教无用,有伤的孩子,需要在故事里慢慢疗愈,相信故事的力量,他会一步一步走出来。只要我们撇开那把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尺。
共读一开始,P就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主动担起彼得的角色,朗读起来有板有眼,声调、语气、表情全都自然合拍,听着他朗读,看着他表演,其他少年全都跟着被带进了故事。当我们梳理胡克船长成长轨迹的时候,探讨胡克何以如此,也是他的发言最闪亮,他说严苛的统一的要求让胡克窒息,胡克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支持,家庭、老师、周边的环境都带给他压迫,他过得太刻板了,没有了自我,他承受不了,最后走了极端!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就是他自己的实际体验吗?其他少年的眼睛里对他充满了敬佩!
有时候天气好,我们就去楼顶的露台读书,P就主动担当起主持人,轮到他自己读的时候,自然是声情并茂;在听别人读书的过程中,他会密切观察周围的同学,一会儿提醒同学跟上节奏,一会儿听着听着就满脸表情包。九月的阳光温暖静默,白杨树的绿叶还青葱翠绿着,在风中为我们唱着哗啦啦的欢歌。

露台上的读书少年
课堂上读得渐入佳境,阅读单也基本能按时推进了,P也不那么抗拒书写了。我们一起创编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思维导图,写阅读收获。一听说要编故事,少年们都特别激动,对于书写困难的芃,我建议他先写电子版,保证思维流畅运转,然后修改。这样一来,P的兴致更高了。因为他的体验深刻,思考自然深入,语言表达能力又好,所以文章自然也写得好,得到热反馈之后,听说要誊抄到稿纸上张贴展示,书写也就格外认真了。
整本书读完,共四次写作,P每次都能及时完成。九月底的家长会,P妈妈看着走廊展板上P的作文,特别感慨。虽然P的书写也许依然达不到某些学校和老师的标准,但是一次次粗暴地撕掉孩子的作业,并用最好的作业羞辱孩子,除了让孩子在沮丧中彻底失去信心,最后绝望决绝地拒绝书写之外,教育者的真正作为在哪里呢?
专注的少年们
读完整本书,我们还做了阅读分享海报,先讨论好评价标准,对照标准制作,自评、互评, 然后合作迭代出一个更完整的版本,向全校推广。全程都是P在主持协调,他还特别细心带来了8K的美术纸供大家使用。真是格外温暖!
当我说想不想演这个故事的时候,少年们已经迫不及待。然而我们人数有限,需要外援,怎么办?少年们再度摩拳擦掌,准备去游说四年级的同学,先安利他们故事,然后带他们读剧本。P说他要和戏剧老师好好商量,争取得到老师的支持,他们一起把故事搬上戏剧课。看着P闪闪发光的眼睛,我相信他已经化身为故事中最有创造力的那个男孩。(作者:爱哲学习中心许老师)
共读作品
故事导读、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