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状元赵秉忠的殿试答卷

作者:天涯咫尺长相随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朝开始,经历唐、宋、元、明,到清代光绪时结束,前后历时1300余年,产生过700多位状元。但仍留有殿试试卷(俗称状元卷)的,至今仅发现几份而已。其中清代的几份殿试状元试卷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宫廷档案部,而清之前硕果仅存的一份,便是保存在山东维坊青州博物馆的明代赵秉忠之试卷。故有人称赵秉忠的试卷为“天下第一卷”,其实也并不为过。

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秋天,出身官宦之家的青州才俊赵秉忠与来自全国的近300位进士一起到京城参加由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监考的殿试(古时也称策对,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试题为万历皇帝亲拟,叫《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答卷当然是统一印制的,有19折册页,3米多长,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需写考生及其上三代(即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简历,第二部分即正文。时间就一天,现场作答。试毕,所有答卷第一部分都被贴上封条,以防阅卷官员因知悉考生身份而徇私舞弊,俗称之为弥封。封条上还盖有“弥封关防”的水印。之后由吏、户、刑三部尚书及从六部九卿中选拔的其他臣工共9人组成阅卷小组,先行阅览。阅卷完毕,选取其中被公认是最优秀的三份上交皇帝,以决定第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得主。结果在那一年的殿试中,年仅25岁的赵秉忠脱颖而出,成为新科状元。

赵秉忠的答卷计15折,每折6行,共2460字。全文用馆阁体工整小楷写就。竞无一处涂改,也无一个错别字,可谓一气呵成。精辟地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难怪万历皇帝读后龙心大悦,提起朱笔就在卷首写下“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此份殿试卷上的红圈为阅卷时断读所需而画。卷后3折有9行红字,是为9位阅卷官员的职衔和姓名,最后一行满格的红字为印卷官的职衔和姓名。

万历皇帝过逝后,天启皇帝继位,重用奸臣魏忠贤,耿直的赵秉忠为官场所不容,被削职为民。1626年,郁愤而死,仅53岁。这是题后话了。这份400多年前的试卷是怎样流落民间并一直被赵氏家族保管?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有一种说法是,赵秉忠曾为礼部尚书,而礼部正是保管殿试考卷的机关。赵秉忠遭贬官时顺便就把自己的试卷带出了宫廷,藏于家乡青州。其后人自然视之为荣耀与珍物,妥为保存。1983年,经青州市博物馆的馆长24次的上门劝说,居于青州辖下郑母村的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老人,决定把状元卷捐献出来,交政府保管。经北京的专家鉴定后,确为海内外孤本,成了青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亦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