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穴里的蝙蝠轻轻扇了扇翅膀,酿成了2020年一场席卷全中国的风暴。尽管凭一己之力封印了病毒千年,昼伏夜出,努力扮演长得不像个食材,但依然没有逃脱被人类捕食的命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蝙蝠,不是作为「活体病毒库」的、DNA修复力堪比金刚狼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蝙蝠,而是在中国人传统文化生活里翱翔了几千年的那个「蝠」。
山西民间剪纸
中国人喜欢「蝙蝠」,因为「蝠」通「福」。蝙蝠的形象成为了代表“福”的吉祥图腾之一。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乐于把蝙蝠的形象刻画到自己的生活里,并将蝙蝠图案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蝙蝠在传统文化里是百搭的。五只蝙蝠=五福,红色的蝙蝠=洪福或鸿福,蝙蝠+鹿=福禄,蝙蝠+寿桃=福寿,蝙蝠+钱币=福在眼前…
山西王家大院砖雕 “五福捧寿”照壁
山西乔家大院蝙蝠木雕
古人很迷蝙蝠,因为它长寿。由于古代医学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古人的寿命相比现代人要短的多。古代47岁即谓“晚途”,是由于古人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而一般人40岁以后就称老的缘故。杜甫《羌村三首》中的“晚岁迫偷生”和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前者46岁,后者38岁,亦同此理。封建社会时期古人平均寿命30-35岁,那时蝙蝠经常和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人们很快发现蝙蝠活得比谁都久,一只蝙蝠经常能陪伴好几代人。
古人对蝙蝠不吝喜爱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驱邪。这里并非迷信,而是蝙蝠确确实实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上起到了驱赶“邪祟”的功效。
夏日的夜晚,蒲松龄曾赋《驱蚊歌》一首,高度肯定了蝙蝠的「灭蚊」功能:「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蝙蝠自古就是人们的天然驱蚊灯。《本草纲目》也曾记载,夜能视物的蝙蝠,所拉粪便具有治疗夜盲症的功效,得名“夜明砂”。夜明砂清肝经实热而明目,有散瘀血,消疳积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
在精神上,驱邪卫宅的中国传统门神画承载着中国人民数千年来的神话想象与美好愿望。
绛州木版年画里的钟馗和蝙蝠
其中,著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木版年画里,蝙蝠常常伴着钟馗等神像的门神年画出现。在佛道儒融合、鬼神信仰普及和祖师崇拜盛行的农耕文化时代,天上地下人间所有的神灵都依人们的意志和需求而各司其职,人们对它们进行了人格化处理。新春之际贴于屋里屋外,营造出一种平安美满、红火热闹的氛围,也承载着旧时的年俗记忆。
山西炕围画里的蝙蝠装饰
不仅如此,出现在中国北方,尤其在山西农村家家户户中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炕围画里也有蝙蝠的身影。土炕,对于多少山西人来说,是一个温情的词儿。有多少人,一出生就在那盘温暖的土炕上。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在那盘土炕上度过了整个童年,甚至一辈子。而炕围画就是土炕周边墙上的装饰画,俗称“炕围子”。炕围画里经常被选入绘制素材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中的张果老就被视为白蝙蝠的化身,蝙蝠也作为装饰绘在上面。
我们的老祖宗还深信,吃了蝙蝠可以得道成仙,尤其是五百年以上的白蝙蝠。道教经典《仙经》里,蝙蝠被称作「肉芝」,「食之者寿」。然而,古书里也有记载,李石续《博物志》云:「唐陈子真得白蝙蝠,大如鸦,服之,一夕大泻而死…」
对现代人而言,有一说一,能吃的老祖宗都替你尝完了,剩下的能不能吃心里都没点...数吗?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其实,我们与蝙蝠原本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也许还会再发生一些流传千古的佳话,就像梁思成和林徽因当年发现佛光寺那般。为寻求建筑的年份,梁思成一行爬上阁楼时,才发现里面埋伏着几千只蝙蝠,成群结队的聚集在脊檩上方。它们似乎就像这唐代古寺一样,傲然屹立在苍山翠海之中安静的等待了一千年。
如果不爱请别伤害;如果我们的故事不能流传千古,也请别遗臭万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使用图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