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作者:小宇同学讲故事

自武王伐纣,牧野一站,灭掉了商朝,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统治,西周按照宗法制,将土地分封给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随着周王朝的扩张,诸侯国也日益增多,到了春秋时期,竟有千八百国的说法。

当然,这千余国当中,必定有大有小,其中,记录在册的国家就有148个,而较大的国家有齐、晋、楚、秦、鲁、曹、郑、宋、卫、燕、陈、蔡、吴、越等十四个诸侯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春秋初期版图

在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国有自己的管辖范围成为“邦域”,并且诸侯是不能随意变更或者离开自己的领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不能有效管制诸侯国,于是,野心勃勃的诸侯国之间就爆发了兼并的战争。据清代学者顾栋高统计,齐国兼并了10个国家,晋国兼并18个,秦国兼并12个,楚国兼并42个,鲁国虽然是中等诸侯国,也兼并了9个,宋国则兼并了6个。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地理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后强大起来的国家,要么是位于中原地带,交通便利的;要么是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又或者是位于边疆,地域广袤,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东部的齐国和鲁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齐国和鲁国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东部,虽然看似距离中原比较远,但是却占据了“渔盐之利”,发展的很快为后来成为一方霸主,奠定了基础。

鲁国就位于齐国的西南角,原本是周公的封地,因和周王室关系亲密,也享受着特殊待遇。诗经有云:“王曰叔父,嘉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可见鲁国对周王室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春秋初期,鲁国还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后来因为对内受制于齐,对内受制于卿,大夫,内外受困,逐渐衰落下去。

南部的楚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楚国

楚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孙颛顼(五帝之一),虽然经过周文王的册封,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位于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可就是这个蛮夷,在周昭王,穆王时期一度与周王室打的难解难分,直逼得周王室不得不在南方册封申国,用来监视楚国。到了春秋初期,楚国日渐强大起来,干脆自己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西部的秦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秦国

秦国的祖先传说是由颛顼的孙女吃下玄鸟的蛋生下的,曾经大禹治水的助手–柏翳(boyi四声)的后代,但是也是因为地处偏远被称为戎狄。直到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力颇多,才被正式封为诸侯,随后又接收了周王室的土地,逐渐称为一方霸主。

北部的晋国和燕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晋国和燕国

晋国则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原本称为唐国,后来因为晋水的原因,改为晋国。平王东迁是,也参与其中。春秋时期,晋国长期处在内乱中,但是,晋国的实力始终很强,在春秋的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晋国东北是燕国,燕国的祖先是和周公齐名的召公奭。燕国地处东北,比较偏远,但是好在是周王室的嫡亲,才没有被中原诸侯排挤,不过在春秋时期在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

中原地带的诸侯国

临近周王室(今河南一带),诸侯国更是众多,呈犬牙交错之势。其中比较大的就是郑国,郑国立国比较晚,是由周宣王册封其第王子友而形成。在西周末年,动乱年代中,王子友就提前转移了财产和人口,不得不说,王子友很有政治眼光。同时,在平王东迁的时候出力也是颇多,地位陡升,成为春秋初年的中原地带的强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群侯割据

春秋初期中原各国

郑国再往东就是宋国。宋国是商朝王室微子启的后裔,原本作为前朝旧人,会在中原地带接受周王室的监视。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宋国竟然凭着有利地形还短暂崛起过,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国力支撑不起其野心,霸权也犹如昙花一现。后来更是沦为兵家必争之地,饱受战争摧残。

卫国也是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其历史很悠久,是周文王之弟康叔的封地。春秋时期,卫国曾多次参与政治活动。也许是卫国太小,小到无足轻重,卫国之名直到秦二世的才被正式废除。

春秋的后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也相继崛起,这两个国家原本也是地处偏远地区,被视为“蛮夷”,但都先后以强大的实力获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风云变幻,各个国家共同造就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成为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在春秋初年,各个诸侯国势力还是比较平衡的,在名义上还是很尊重周王室。不过,仅仅过了十几年,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变化,这种平衡终被打破。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先强大起来的,就是和周王室临近的郑国。

参考材料《春秋战国超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