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来,张英、Suba都是编辑出身

作者:阿里铁军Pro

“百年阿里”上课的第一天下午。

面对Savio(关明生)的提问:“你是什么岗位的?”看着我的同学们一个个无比骄傲地报出工程师、客服等等,轮到我时,我很自卑地说:“我是编辑......”

Savio明显看出了我的低落,用很大的声音说:“编辑!你知道吗,张英、Suba(彭翼捷)她们都是编辑出身!编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岗位,你不需要用这种语调说‘我是编辑’。”

2003年7月,20岁,大学毕业,父母帮我找了一份公务员工作。

2004年4月,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看到一则阿里巴巴的招聘网络广告,随手转帖给了被事业单位里人员倾轧搞得“水深火热”的我......

我本来是面试客服,“一面”的时候,他们看到我简历里大学办报纸的经历,问我愿不愿意做编辑。当时我以为所谓在做编辑就是咨询编辑,到处找找新闻,贴一贴,找点话题,发起讨论之类的,于是欣然应允。

进了阿里巴巴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我如此快地被录用,不是因为我面试表现好,而是因为当时编辑实在太缺人了。

2004年5月8日第一天上班,整个部门就加班到了23点多,真是把一直是朝八晚五的我惊到了。接下去,几乎每天下班都在20点以后。做的工作,简单而繁琐,似乎不需要什么创造力,却总是有人在后面不断逼着自己,挑战极限,再挑战极限,效率!效率!效率再高一点!有段时间拉肚子,多上了几次厕所,效率和承载量就被同事远远甩开了。7月电竞,公司没电,那就顶着中午的烈日,走到附近不停电的同事家去做,等来电再赶回公司加班......做了一两个月以后,我悲哀地对自己说:这也许是整个阿里巴巴附加值最低、最没贡献、最底层的岗位了吧。

工作了一段时间,我才去参加“百年阿里”的培训。第一天下午,面对Savio的提问:“你是什么岗位的?”看着我的同学们一个个无比骄傲地报出工程师、客服等等,轮到我时,我很自卑地说:“我是编辑......”

Savio明显看出了我的低落,用很大的声音说:“编辑!你知道吗,张英、Suba她们都是编辑出身呀!编辑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岗位,你不需要用这种语调说‘我是编辑’。”

其实,当时的我,不是太相信这个慈祥老伯的话。我想,首席人力官啊,总是需要当场安慰底层员工幼小的心灵吧。公司创办初期,当然可能什么都做过,你说马总当过行政我也信呀,可是我已经是2000号的工号了,等我前面2000多个人有所发展,轮到我,什么机会也没了。当时我的脑子里完全是那种事业单位论资排辈的思想。

在做编辑的前两年里,我曾无数次动过离职的念头,所以特别能理解马总说三年才是阿里人。一直到2005年的冬天,我提了几点小建议的周报突然被蒋雁翔公开表扬,我突然知道,在最底层的岗位,也可以有贡献。

一直到我对BOPS(后台编辑库)提的一些改进建议,竟然成为了现实,提升了大家的审核效率和质量;

一直到我编offer总结的一些特征,经各方确认后,竟然成为了判断骗子公司信息的标准,还被Suba亲自颁奖;

一直到我作为部门代表,和郭靖(邵晓峰)这样的偶像一起,参与各种风险规则的制定。

后来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安全团队控制网站风险,我的加入好像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在离开编辑团队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曾经一直以为自己不适合编辑工作,从小手脚就慢,永远不可能把编辑做好的我,在离开这个团队前一年里,业绩方面竟是3.75分。这个时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也许,就是李琪说的水缸接水的道理吧。

之后,我一直做风险控制和安全运营。到现在,开始做管理,越来越明白编辑这个岗位给了我多少财富。它让我了解了网站的基本产品,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风险控制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很多新人需要了解的东西,如目标感、执行力、时间管理、团队合作,还有如何看待一份基础性质的工作,除了坚持,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创新!

小铁有话要说

这则故事读有所感:永远不要瞧不起基础的工作,即使再简单,能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极致,量变产生质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不断学习创新的态度很重要!

作者:李思

来源:《阿里味儿 看▪想》

出品:阿里巴巴集团

主编:曾飞

副主编:凌姝 顾潇 李萌 王晓华

胡臻玉 赵江南 许术

校稿:吴千云 沈泓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