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作者:香港商报

特区政府在提出创造性的「北部都会区」规划时,强调了「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与共融发展的理念。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特别强调,「北部都会区」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是战略性布局。这体现了特区政府对港深融合有了更深入、更高度的思考,港深双城融合发展提速在望。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香港缺少斗志

或许是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民众心态的缘故,香港社会常有「双城记」的讨论,将地理位置相似、经济特点趋同、发展有共通之处的城市拿来比较,当作竞争对手。不过很遗憾的是,过去这些年,香港虽然关注「竞争对手」,但自身却没有足够的斗志壮大自己。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沪港双城故事前些年讨论较多。上海和香港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座城市都在金融、航运、经贸方面有特长。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浦东开发,上海跑步前进,香港不少方面被比了下去。比如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桂冠,多年前香港就已经拱手给了上海。

国际上,香港爱跟新加坡比较。但泛政治化的内耗拖累了香港,令曾经「四小龙」之首的香港,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或者住房等民生事项,都被新加坡超越。

深圳过去是个小渔村,发展起点低。改革开放之初,与香港只是「前店后厂」的关系,一河之隔的香港那时并不屑与深圳比。但时移势易,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雷不及掩耳。南海边的小渔村深圳在香港依然自大自为的心态下,很快成为国家创新科技重镇,经济总量超越香港。

很多人将港深发展比作「龟兔赛跑」。香港过去的确像那只不思进取打盹的「兔子」,但深圳绝对不是「乌龟」。40年的发展证明,深圳是一匹动力十足的黑马,不停歇地向前奔跑。

今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回到正轨的香港终于找准了发展方向,认识到融入国家发展是大势所趋,充满活力的深圳,不可避免成为香港发展的重要助力。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如果说,过去讲述的「双城故事」更多着眼于「竞争」,未来「港深双城故事」将更多在于融合,在于携手发展;如果说,原来的「双城故事」搀杂香港诸多妄自尊大心态的话,未来的香港,则是放下了身段,明确了定位及角色,创新了思维。

人们普遍把「北部都会区」规划视为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而深港双城携手发展,则是这个里程碑事件中的核心内容,必将在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上,写下浓重一笔。在世界大变局下,在中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港深携手优势,新双城故事必将带来港深发展新的黄金时期,并带领香港重上辉煌。

新双城故事重视深度融合

新的双城故事,首先是有全新思维,在体制机制改革基础上实现对接,产生治理新模式,体现「一国两制」与时俱进的新故事。林郑特首所说的「新规划突破思维,跨越了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线」,顺应了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思路。不久前中央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采取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这是管理体制的巨大突破,必将为港深融合发展、特别是先行先试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带来经验和借鉴。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新的双城故事,必然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发挥好「港深所长、国家所需」的作用。港深双城各有独特的优势,双方产业结构高度互补。香港长于金融,深圳优于创科;香港长于基础研发,深圳优于成果转化技术攻关;香港希望「再工业化」,深圳是知名的制造业之都;深圳要培育拉动消费市场,香港消费占比GDP的七成多……在融合的广阔空间下,各自的优势必将更好地展现。

新的双城故事,需要港深务实推动。据悉,港深目前已提升了高层合作对话机制,一把手对一把手。同时,两地政府已成立「推动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等19个专门班子,服务于具体的项目推进。

「深圳速度」40多年来一直令人惊叹。此次深圳方面的回应依然十分迅速,明确提出与「北部都会区」协同发展的思路,并已提出连接口岸的道路基建、改造升级口岸片区等具体建设规划。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对此,香港要提升效率,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香港要强化机遇意识。

从「龟兔赛跑」到港深融合,新「双城故事」将给香港带来什么?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叶建明,原文标题《新「双城故事」将带香港重现辉煌》,刊于香港商报10月28日A2版

实习编辑:怡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