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空走钢丝,银行人如何保护职业生涯?行长告诉你“三大守则”

作者:行长说故事

这是@行长说故事的第68篇原创文

上个月,一位老领导从一把手的位置的功成身退。我们去看他,聊天间他说起几个认识的晚辈,或多或少因为一些问题已经不在银行业,或者晋升困难;还说到近期火热的渤海银行事件。唏嘘之余也一再叮嘱我们:银行人一定要讲原则、守规矩,爱惜自己的职业生涯。

从业近二十年,也看过不少银行人,因为主观或者非主观的原因,触碰了银行业的规章制度,导致自己的履历背上污点。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可能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银行任务压力逐年递增、业务日益纷繁芜杂、内外部监管高压态势的今天,银行人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要发展业务,又不得逾越合规的雷池半步,可以说是高空走钢丝,崩得非常紧。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作为一个基层银行人,如何保护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大节上要无亏

我这里所说的“大节”,主要指银行人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处世的品格。这是直接决定了银行人能否继续在银行业工作的根本,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

从职业道德层面,作为一个银行人,特别是基层银行人,日常接触的都是“钱”和“财”。从现金到账户结算资金到信贷资金,从每个月只领工资的退休工人到存款动辄几百上千万的私人银行客户,从个体经营户到小微企业主、大公司高管,有些是我们找客户,有些是客户找我们,在需求与满足之间,在谈判与博弈之间,就产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也产生了利益相关的纠缠。

银行作为一个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机构,毕竟还掌握一些资源,信贷就是一块最重要的部分。希望从银行这里拿到贷款的客户大有人在,有些是正儿八经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也有些用途五花八门,而能否顺利获得银行贷款,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审批,涉及到好几个人。一些借款人为了获得贷款审批,各种手段轮番上阵,软的硬的,明的暗的,这其中难免也有逾越规矩的时候,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或有心、或无意,也会触碰到制度红线,这就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1、W某是某公司法人代表,在某银行融资,与该行行长平时关系较好,称兄道弟;后来公司经营出了问题还不上贷款,W某翻脸不认人,银行提起诉讼,W某直接在法庭上拿出一支录音笔,里面记录了他从开始和该行打交道以来的所有录音,里面涉及到该行行长贷款续贷的口头承诺等信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2、某科长,手头有几百万的信贷自主审批权。因沉迷炒股,深度套牢,竟然想出了串通他人伪造贷款主体和贷款资料、到该行贷款的歪点子,因为贷款由自己一手审批,三年时间没人发现,后来东窗事发,因骗贷罪获刑。 3、前几年高利贷盛行,某银行工作人员因为掌握着大量小伟信贷客户的借款信息,为了赚快钱,当起了资金掮客,帮资金方和借款方搭桥,自己从里面分润,后来被客户举报揭发,劝退处理。

即使没有信贷资源的柜员、大堂经理、理财经理等,也有犯错的机会和空间。因为了解部分客户的信息,难免有极个别心术不正的员工,利用客户对银行、对自己的信任,做一些如飞单、资金掮客、民间集资的事情,均违反了银行的管理规章制度。 所以各家银行虽然制度各有不同,但在职业性的禁止条例方面都大同小异,也是银行人绝对不能去

为人处世的品格角度,这个更好理解了,银行人作为公职人员,该有的道德品质一样也不能少,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事情,都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终止。在现实案例中,银行人出事情,往往是两种道德连带违反的。

现在各家银行对员工行为动态管理是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掌握很多信息。打个比方,某员工的银行卡经常半夜12点以后消费,用途多为打车、酒店、KTV等,肯定就是重点监控的对象。包括各家银行账户的流水,只要想查,都不是问题。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无所遁形。

二、小节上不含糊

这次渤海银行事件,导火线是经办柜员在办理大额存款质押的时候,按制度要求致电企业负责人询问真实意愿,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劲爆新闻。这就是坚持银行制度的必要性,它通过全覆盖、无差别的执行,杜绝哪怕是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的违规可能性。

银行是一个最讲规矩的单位,所有的业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规章制度,细致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标准,大部分的操作流程都嵌进了系统框架,只要按着要求做,基本没有问题。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做不到一板一眼,特别是一些年轻员工或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员工,因为各种原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而导致个人或者单位可能存在风险。

举几个例子。1、银行明确不允许保管客户签字盖章的空白合同,以防出现信贷人员骗贷风险,但现实中一些信贷经办人员因为图省事,也是为了方便客户,往往要求客户一次性签多份空白合同,在要放款的时候再由客户经理填写相关要素,这种情况一旦查实,客户经理至少通报批评;2、银行员工B,因父母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遂以自己的名义在几家银行申请信用贷款约100万,用途为房屋装修及日常消费,几张信用卡交父母套现使用。后被上级行查出,以“长期负有高额负债、信用卡大额套现”等理由记过处分;3、客户经理A某,因为信任同事Q某,在每次的抵押物核查、核保书、贷款调查报告上作为B角签字,但自己基本没有参与现场调查,后来发现Q某涉及骗贷罪,部分借款人、抵押物为虚构,造成银行重大损失,Q某被刑拘,A某因为渎职被开除。

此类情况,员工并没有谋取私利的主观意愿,但同样触犯了银行的规章制度,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所以,遵章办事、合规操作,是银行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不能以信任代替制度、不能泄露客户隐私、不能与客户有任何资金往来及利益往来、不能过度服务……每一条制度的出台,后面都有惨痛的教训。

三、细节上不马虎

银行工作,讲究的就是细节,大到一个项目的开发与申报,小到一个数字的填写、一个印章的申请与使用等,都有细节。银行是随时和钱打交道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协议、合同的使用,如果因为粗心大意或者图省事,导致该做的动作没有做到位,有些会导致来回返工浪费大量时间精力,有些后果是灾难性的。

举几个例子。1、某行员工,为图省事,原本需要夫妻双方签字的资料,交由借款人自己带回家签署,后来贷款发放问题双方诉诸公堂,借款人就签字真实性及有效性提出异议,经查实后,借款合同及借据上的女方签字为找其他人代签字,属于无效,银行承担大部分责任;2、某行理财经理W某,在销售某信托产品时做了双录,但是双录不合规,上级行要求整改,W嫌麻烦一直没有落实,因该信托产品收益率一直未达预期,过了几个月客户找上门,说当时销售人员虚假宣传夸大收益,告至监管部门,因双录过程不完整,被监管处罚;3、某行个人客户与理财经理A关系很好,业余时间也会在一起喝茶聊天,某天吃饭时,A喝多了,无意中说漏嘴,该客户的夫人在该行也有存款,而这个信息是该客户所不知道的(客户夫人让A瞒着该客户)。导致客户家庭纠纷、打官司告银行工作人员泄露个人隐私;

诸如此类的案例,在我从业的经历中听过很多,有些是身边的,更多是同业间拿来做警示教育的。银行是一个很注重规范的机构,尊重制度、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是@行长说故事,专注银行与财经的那些事,专注原创,专注思考深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并愿意再次看到,欢迎点赞、关注、留言、转发。

高空走钢丝,银行人如何保护职业生涯?行长告诉你“三大守则”
高空走钢丝,银行人如何保护职业生涯?行长告诉你“三大守则”
高空走钢丝,银行人如何保护职业生涯?行长告诉你“三大守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