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作者:紫陌读书

1936年9月18日,在冯雪峰的安排下,短发齐耳、明眸皓齿的年轻女子,被潜回了上海。短暂的停留后,这名女子乔装了身份,准备前往保安,去见毛泽东。

彼时的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劫难,身无分文。此去保安路途遥远,宋庆龄得知她的窘迫后,立即通过冯雪峰,给她送去了350大洋作路费。

接过沉甸甸的350元,她湿润了眼角。

这位女子名叫丁玲,是著名“左翼女作家”。在她的心里,宋庆龄一直是值得尊敬的伟大女性,曾在黑暗的岁月里,给过她巨大的力量。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后来,丁玲在《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中也写道:“面对这350元,我心里感到灼热、温暖,孙夫人赠我的350元,所代表的对我政治上的信任,是千万两黄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拿着这价值万金的“350元”,丁玲一路辗转颠簸,终于在11月初,顺利到达了保安。当时,整个陕北已经进入了冬季,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热情,仍然给了丁玲巨大的温暖。

丁玲抵达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自接待了她,并出席了她的欢迎宴会。

那天,50平方米的窑洞里,张灯结彩、其乐融融。各界代表笑容满面、济济一堂。吴亮平担任了主持;邓颖超、李克农等人成为了助演嘉宾。

那一刻,丁玲成了全场的焦点,激动地诉说着自己被囚禁的艰难岁月。多年后,那天、那景、那些人,依然历历在目,永远被存在了她的记忆中。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她曾撰文回忆道: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领导同志,就是在一间大窑洞里举行的欢迎我的晚会上。这是我有生以来,也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吧。我是那么无所顾虑、欢乐满怀的第一次在那么多的领导同志们面前讲话,就像从远方回到家里的一个孩子,在向父亲母亲那么亲昵的喋喋不休的学舌或饶舌。”

欢迎仪式结束不久,丁玲告诉毛泽东,说她要上前线去当红军。毛泽东听后非常激动,马上回答说:“好,马上就可以去。”

因为毛泽东非常看重文化建设,所以丁玲的到来,他非常欢迎。于是,他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这首词,写出了自己对丁玲的重视。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词质朴、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符合丁玲现代新女性的形象。“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一句,更是写出了毛泽东对丁玲的肯定。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说她能用一支纤细的毛笔,吊民伐罪、扬名天下;说她手里握的不是一支毛笔,而是一杆“钢枪”。

丁玲收到这首词时,正随军赶往三原前方的司令部。她曾说过,“只有党中央,才能慰藉我这颗受过严重摧残的心”。而毛泽东送给她的这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不光温暖了她的心,同时也给了她巨大的勇气。

所以多年来,丁玲一直妥善保管着这首词的手稿。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这首词一度离开过丁玲几十年。幸而,在20世纪80年代时,这首词又重新回到了丁玲的身边。

看得出,毛泽东等人对丁玲同志,也非常的重视。这一点,从宋庆龄特意派人给她送去路费、中共中央声势浩大地为她举办欢迎宴会就能看出。

那么,这位丁玲同志,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她又为什么会被囚禁呢?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这就要从她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说起。

1904年,丁玲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小村庄。彼时的清政府,已在溥仪的带领下奄奄一息了。丁玲的父亲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母亲也是一位知识分子。他们都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意识,所以从小到大,丁玲就比别人更崇尚自由。

在岳云中学读书时,恰逢赶上了五四运动的浪潮叠涌。那时的她,不仅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还养成了多读多写的好习惯。而这些习惯,也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岁那年,丁玲从湖南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她不光可以参加学生运动,还结识了许多文学界的大师。在这些大师的熏陶下,丁玲也拿起笔,一边大胆地揭露黑暗的旧社会,一边呼唤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

1928年2月,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

这是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莎菲”是背负着时代命运的“叛逆者”,是想要冲破封建家庭的鲜活女性,是寻求个性解放,却找不到出路的新时代女青年。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很多人通过“莎菲”这一形象,看到了自己在解放过程中的困惑、苦闷与彷徨。而丁玲也凭借这部代表作,成为了备受重视的女作家。

丁玲在文学上的造诣,得到了鲁迅和瞿秋白等人的强烈认可。1931年,丁玲出任《北斗》的主编时,鲁迅、瞿秋白、冯雪峰、沈从文等人,都为《北斗》翻译并撰写了多篇文章。

那段时期的《北斗》,经常召开读书座谈会,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在天空中闪闪发出亮光。而丁玲本人,也在短短几年间,从默默无闻的爱国青年,成为了一颗闪烁着光芒的“左翼女作家”。

然而,在动荡的年代,变数无处不在。1931年2月7日,丁玲的首任丈夫胡也频,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与他一起英勇就义的,还有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他们都是“左联”的会员。而丁玲当时,也是“左联时期的斗士”。所以,丈夫的死不仅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同时给她以暗示,让她万事小心。

1933年5月,正在从事革命文学运动的丁玲,终究是因为“光芒四射”,而遭到了国民党的绑架。他们看重丁玲的才华,希望丁玲能为己所用,于是展开了一系列强人所难的活动。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丁玲就属于后者。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不管敌人如何威胁她,她都拒绝为敌人做事。那时的她,深知自己在龙潭虎穴,也明白敌人不会留着没有价值的人。可是,她仍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

鲁迅得知丁玲被捕后,非常愤怒,于是用一首《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呼吁大家尽快对丁玲进行营救。

不光是宋庆龄、蔡元培等国内进步人士,罗曼·罗兰、巴比塞等国外进步人士,也参加了营救丁玲的活动。一晃三年过去了,鉴于丁玲的声望,国民党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耗的时间越久,对丁玲来说越不利。而且作为一名爱国人士,丁玲更盼望的,是能奔赴战场,痛痛快快地“大干一场”。所以,她自己也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去寻找党组织。

终于,在1936年9月18日,丁玲通过张天翼等人的帮助,与冯雪峰取得联系,并在他的安排下,悄悄被潜回了上海。

冯雪峰和丁玲,算得上是旧友。据说,他们之间,还有一段匪夷所思的“三角恋”故事。关于为什么丁玲最终选择了胡也频,丁玲曾经回忆道:

“对我来说,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他,他就会自杀。我决定,我不能同我所爱的这个人生活在一起,于是对他说,虽然我们不能生活在一起,我们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并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我所爱的,不管他可能离得多远,这个事实决不会改变。我说,因此,我们的爱情必须是‘柏拉图式’的。这个决定使他非常痛苦,我最后不得不拒绝继续看到他,并完全断绝了这种关系”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可见,她和冯雪峰是有情的,而有情的人,往往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在。或许就是这么一个或明或暗、或朦胧或清晰的默契,才让他们穿越了敌人的魔爪,找到了彼此吧。

丁玲被潜送回上海后,就有了前面的故事。如她所愿,丁玲成为了上线打仗的女红军。于是,也就有了毛泽东在《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的那句:“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随军北上的过程中,认识了彭德怀、任弼时、左权、贺龙等红军将领,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动素材。

她拿起笔,写下了《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田保霖》等多部小说。

纵观丁玲的一生,尽管充满了坎坷,但她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却始终是真诚且坚定的。党的光辉就像是她的精神依托,让她不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坚持为人民而战斗。

丁玲曾说:作家的思想感情一定要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要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融为一体。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人这一生,不论做什么,都该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它就像是一只鸟,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都能向着黎明,嘤嘤歌唱。

丁玲坚守住了信仰,所以她才能“一生都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当下的我们,也该守住自己的信仰。我想,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它都始终能帮我们照亮前方的路。

1936年,冯雪峰送一年轻女子去见毛泽东,主席竟高兴得为其写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