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鉴笔记》第二十六集:韩非的“说难”与李斯的“难说”

编 者 按:作为《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每周一会更新一篇。其中文章的时间顺序及选材,是基于笔者的学习进度及个人粗浅的理解与认知。对于一名学习研究国际关系及战略的读书人而言,所有的国际国内问题以及治理之道,似乎在《通鉴》中都能找到答案。

始皇帝十四年(戊辰,前233)

韩非的“说难”与李斯的“难说”

韩非子是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的。

韩与李都是荀子的学生,是同门。李斯因为嫉妒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并派人毒死了韩非。情况是这样的:

韩非是韩国公子,擅长刑名法术之学。见韩国削弱,曾数次上书建议韩王,都未被采用。韩非悲愤于当时韩国官场小人得志,奸佞当道,深感失望,于是观察以往历史上得失成败的事迹,作《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文章,十余万字。

其中《说难》就是指“游说困难”。一语成谶。

当时,韩王献上领土及玉玺,自请为秦国藩臣,并派韩非晋见秦王。秦王听说韩非的贤明,也特想见他。两人一见如故,韩非还特地选了“如何破除各国合纵的计策”这个话题加以论述。最后还搁了一句狠话:“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殉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简单说就是,如果我韩非的计策无效,甘愿被杀,来警醒大王身边那些不是真心效忠的人。这可是以命游说啊,你说当时的说客这份职业容易吗?

秦王听了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让子弹再多飞一会儿”,没有马上采用韩非之策。

就在这个空挡,李斯很担心自己会被韩非替代,就语重心长地“提醒”秦王,说韩非可是“外国人”,不可信,更不可靠,不可放虎归山,不如杀了他。秦王当时觉得有理,那就先关起来,等候发落。而李斯怕夜长梦多,就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叫他早点自杀。韩非本想找机会向秦王解释,却苦于无法见到秦王。毕竟人为刀俎,“非”为鱼肉,自杀实为他杀。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韩非,可为时已晚。韩非的《说难》,却成为他的宿命。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韩非没死,而秦王采用了韩非的策略,那可能就不会出现赵高这类奸佞之臣了,毕竟赵高之流,就是韩非《五蠹》中的一“毒”。秦朝或许不会二世而亡,没准他的同学李斯也会善终。

说起李斯,那真是个有才缺德,嫉贤妒能,心狠手辣的人。

他“提醒”秦王韩非是“外国人”,难道他自己不是吗?李斯是楚国人。当年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诸侯各国来秦国做官的,都是为了他们的主子游说,使秦国的君臣不和,所以要将那些人驱逐出境。”李斯上书秦王,大意是秦国从穆公求贤,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由弱到强,哪个不是用的“外国人”。作为一代圣君,要求贤若渴才是啊。秦王认为有理,就恢复李斯的官职,废除逐客令。现在到了韩非那边,李斯的所作所为简直是自相矛盾。

李斯还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向秦王所献的“纳贤”之策,简单而粗暴:对于各国的人才,能够重金收买的就重金收买,不能重金收买的,就直接派刺客暗杀灭口。这种画风,跟现实中的美国中情局、以色列摩萨德的一贯手法极其相似。当然,一物降一物,李斯“玩儿不过”赵高。

直接说李斯是怎么死的。情形与当年其设陷韩非如出一辙。后来秦二世胡亥当政,认为李斯有谋反的嫌疑,赵高公报私仇,将李斯的宗族和宾客都逮捕起来。赵高审判李斯,也简单粗暴,直接先仗击一千多下,李斯无法忍受疼苦,屈打成招,承认有造反行动。

李斯实在冤,不甘心自杀,同时又自负辩才,自认对国家有功,于是上书秦二世,例数自己的为国功绩,以及对秦王的忠心,希望二世能够回心转意。无奈的是,赵高命官吏对李斯的上书弃而不奏,一句话堵死:“一个囚犯怎可上书?!”

赵高又派他的门人宾客十余人,伪装为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讯李斯,如果李斯更改供词,以实回答,就派人再以杖击打他,非要做成所谓的“铁案”。后来二世派人审讯李斯,李斯以为和以前一样,始终不敢更改供词。于是,二世高兴地说:“如果不是赵高,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最终,李斯被当众腰斩,凌夷三族,不得善终。

李斯的“难说”,也真是有苦说不出,有冤不能说啊。归根到底,这难道不是“自作孽不可活”吗?

对比韩非与李斯入狱后的境遇,都是没机会申诉,就被害死。冥冥之中,因果循环,老天放过谁?

一家言之,笑纳。

《读鉴笔记》第二十六集:韩非的“说难”与李斯的“难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