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领事保护新机遇新挑战

2017年全年,中国持因私护照出国的公民预计达1.3亿人次以上,再创历史新高。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旅行、留学和发展,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

文/张历历 张宇炎

2017年上半年,中国持因私护照出国的公民人数达到6203万人次,较2016年同期增长5.1%;预计2017年全年将达到1.3亿人次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旅行、留学和发展,其海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中国现有的领保体系也亟待改革和加强。

“走出去”的风险

中国人“走出去”的风险主要有目的地国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指目的地国发生政府更迭、内战等极端政治事件。例如,最近几年在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发生的冲突,对在当地工作的中国劳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自然灾害风险主要指目的地国突发地震、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例如,2017年11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出现持续剧烈喷发,上万在当地旅游的中国人的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人身安全风险主要指中国人在目的地国遭遇抢劫、谋杀、强奸等恶性犯罪事件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人赴海外旅游、求学和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多,中国人在海外遭受此类风险的几率不断增加,而这类风险具有分散、突发、不易察觉的特点,且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类风险不但给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也对中国的领事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预警和立法

目前,与领事保护相关的宣传和事前预警工作,已成为中国外事部门和领保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降低中国公民和机构在海外遇险的几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外交部已在其网站上推出了《旅行建议》、《出国特别提醒》和《走出国门注意事项》等栏目,及时发布可信的公民出国安全信息,加强对出国人员的宣传教育,普及领事保护常识,提醒中国公民充分认识海外安全风险,正确理解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的领事保护工作还必须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依法保护中国公民海外生命财产安全。

领保体系需拓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公民持因私护照的人数为1.2亿人,这意味着90%以上的中国人还没有办理因私护照,中国人“走出去”的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单靠现有的领保体系难以满足未来中国人走出国门的需求。

在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加强合作与相互支持的同时,要大力发挥地方政府在领保机制建设中的配合与落地作用,推广其探索创新经验。地方政府可在属地企业和居民前往海外前的培训、教肓、组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为属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领保信息服务。比如,北京市外办2016年8月创立的涉外安全项目,包含了海外安全预警和领保信息服务等内容,前瞻性地提出“化事后被动应对为事前主动监测预警”。运行一年多来,已为北京市居民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大量及时、有用的领保安全参考信息。

还可发挥社会上各种组织包括公益性机构的协助作用。这类社会组织由于其非官方的身份,在专业性、灵活性方面能起到官方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政府在处理马航事件时,就借助了马来西亚马华工会、马来西亚慈善会和慈济会这三支当地社会组织的力量。这三家机构为马航事件涉及的中国家属提供24小时语言翻译、心理疏导及生活协助等服务,这对中国顺利处理马航事件帮助很大。

(张历历系外交学院教授,张宇炎系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