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領事保護新機遇新挑戰

2017年全年,中國持因私護照出國的公民預計達1.3億人次以上,再創曆史新高。随着越來越多中國人走出國門,在海外旅行、留學和發展,中國人在海外的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中國政府和普通群眾關注的熱點。

文/張曆曆 張宇炎

2017年上半年,中國持因私護照出國的公民人數達到6203萬人次,較2016年同期增長5.1%;預計2017年全年将達到1.3億人次以上,再創曆史新高。

随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在海外旅行、留學和發展,其海外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中國政府和普通群眾關注的熱點,中國現有的領保體系也亟待改革和加強。

“走出去”的風險

中國人“走出去”的風險主要有目的地國政治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人身安全風險。

政治風險主要指目的地國發生政府更疊、内戰等極端政治事件。例如,最近幾年在利比亞、叙利亞、葉門等國發生的沖突,對在當地工作的中國勞工的生命财産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自然災害風險主要指目的地國突發地震、海嘯等嚴重自然災害。例如,2017年11月,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阿貢火山出現持續劇烈噴發,上萬在當地旅遊的中國人的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人身安全風險主要指中國人在目的地國遭遇搶劫、謀殺、強奸等惡性犯罪事件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國人赴海外旅遊、求學和發展的人數不斷增多,中國人在海外遭受此類風險的幾率不斷增加,而這類風險具有分散、突發、不易察覺的特點,且不分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這類風險不但給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也對中國的領事保護機制提出更高要求。

加強預警和立法

目前,與領事保護相關的宣傳和事前預警工作,已成為中國外事部門和領保機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降低中國公民和機構在海外遇險的幾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國外交部已在其網站上推出了《旅行建議》、《出國特别提醒》和《走出國門注意事項》等欄目,及時釋出可信的公民出國安全資訊,加強對出國人員的宣傳教育,普及領事保護常識,提醒中國公民充分認識海外安全風險,正确了解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此外,中國的領事保護工作還必須加強相關方面的立法工作,進一步依法保護中國公民海外生命财産安全。

領保體系需拓展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公民持因私護照的人數為1.2億人,這意味着90%以上的中國人還沒有辦理因私護照,中國人“走出去”的未來增長空間巨大,單靠現有的領保體系難以滿足未來中國人走出國門的需求。

在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履行職責、加強合作與互相支援的同時,要大力發揮地方政府在領保機制建設中的配合與落地作用,推廣其探索創新經驗。地方政府可在屬地企業和居民前往海外前的教育訓練、教肓、組織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也可為屬地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領保資訊服務。比如,北京市外辦2016年8月創立的涉外安全項目,包含了海外安全預警和領保資訊服務等内容,前瞻性地提出“化事後被動應對為事前主動監測預警”。運作一年多來,已為北京市居民和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大量及時、有用的領保安全參考資訊。

還可發揮社會上各種組織包括公益性機構的協助作用。這類社會組織由于其非官方的身份,在專業性、靈活性方面能起到官方組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國政府在處理馬航事件時,就借助了馬來西亞馬華工會、馬來西亞慈善會和慈濟會這三支當地社會組織的力量。這三家機構為馬航事件涉及的中國家屬提供24小時語言翻譯、心理疏導及生活協助等服務,這對中國順利處理馬航事件幫助很大。

(張曆曆系外交學院教授,張宇炎系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