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禹 耿挺
图片 | 主办方提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冠疫情、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短缺等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
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挑战,更需要全球科技界加强高水平开放合作,提供系统性、高质量的解决方案。这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放科学”主旨会议与会专家的一致共识。
“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也是本届论坛的年度主题,以期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力量,直面重大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以开放的交流与探讨,寻求科学的答案。
万钢:
呼吁跨界协同,倡导开放精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聚焦“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以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跨界协同趋势、绿色低碳实践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
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动力。万钢介绍说,人工智能正从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发展,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从数据驱动向场景牵引拓展。为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系统性突破,他建议,首先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在基础研究方面要通过与类脑科学和认知理论的结合,解决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跨领域知识图谱、因果推理、自主学习等知识集成。其次要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重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消除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他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国际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应用与产业分工。
跨界协同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家,万钢举例说,车本身的智能有局限,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以智能网联为代表的车路协同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车路信息的融合,可以为自动驾驶提供超越感知视野的认知智能,超越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规避车与车之间的行为冲突。此外,车路协同在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车辆附加传感器的陈本。
此外,跨界协同还将带动驱动系统、电力电子、电气架构的系统变革,基于智能化控制系统和5G高速网络的电动汽车控制电子电气架构,将从分布式架构向跨域集中式架构,从而可以长远解决芯片短缺的难题。
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共同使命。万钢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必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科技界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共同将绿色低碳作为全球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约束条件”,加快推动科技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1-8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已超380万辆,同比增长184.8%。万钢认为,从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占比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碳排放大幅降低,但制造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将提升。他建议,为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零部件和材料生产制造及回收利用过程的碳排放应受到更多关注。要通过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低碳化、材料供应低碳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交通出行低碳化,推动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向碳中和转化。
“中国科技界积极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以包容性创新为引领,担负起开放科学共同发展的使命。”万钢呼吁全球科技界共同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效行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克尔·莱维特:
基础研究的成功也有配方
基础研究是不是像买彩票,能够做出重要的成果,只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诺贝奖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看来,基础研究取得成功也是有密码的。“在英国剑桥城外,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实验室——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这里诞生了28位诺奖得主,其中就有我。” 迈克尔·莱维特说,这个实验室的诺奖“配方”一共有5种要素:具有足够的经费,每个团队每年能得到160万美元的稳定支持;管理中不存在明显的官僚主义,免费的物资供应,先进的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以小型团队为主,通常在5人左右;时刻面对着来自同行的强大压力,衡量自身优秀的标准总是下一篇优秀论文;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和诺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事实上,除了外部因素之外,基础研究的传承还需要相当的个人因素。迈克尔·莱维特举例说,由于在蛋白质晶体学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英国生物学家佩鲁茨获得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在佩鲁茨首次使用X射线衍射法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后,他的一位博士学生克里克,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佩鲁茨完全可以在克里克的论文上署名,但他并没有抢年轻科学家的功劳,这也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迈克尔·莱维特说,“我喜欢佩鲁茨说的一句话——真理总是获胜者。”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科学传播需要与时俱进
在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看来,除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科学家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也就是科学传播,也非常重要。“但科学传播也需要改变方式,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学术会议和出版物都是科学家获取科学信息的重要途径,这让霍普克罗夫特觉得,科学传播也可以通过出版物来实现,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找到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物。有一次,为科普1-3岁幼儿教育和大脑开发的重要性,他重金寻求优秀作家为其撰稿。但是出版界的朋友告诉他:“你这个主意太傻了!现在超过一半的人根本不看书读报。”这也让霍普克罗夫特意识到,寻找合适的社交媒体传播方式,或许比出版物更有效。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霍普克罗夫特发现,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但美国的博士人才要多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本科教育无法培养出符合博士要求的人才。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高校过多关注于提升国际声望,包括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等指标,而忽略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的重点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而是学生记住了什么,能否实际应用。”霍普克罗夫特建议,除了科研外,还应把本科教育纳入高校老师的评价体系,在课件更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等方面花更多精力。
其实不只是中国,全球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都存在类似的问题,霍普克罗夫特希望全球共同推进改变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