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说精读」何士光:《喜悦》

「小说精读」何士光:《喜悦》

【编者寄语】

在一片遥远的、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一位年轻的媳妇,第一次得到婆婆爽快地答应她回娘家探亲的允准。原本脾气乖戾,不太好相处的婆婆,从今年开始,也开始改变了对儿媳妇的态度。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化在农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正留下不易察觉的痕迹……

【文本研读】

喜 悦

作者:何士光

①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在这一片遥远的、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

>>>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营造了淡明丽的农村风光,同时引出地点和人物——大山中的坝子和坝子上的人。

②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主人公出场,介绍故事的开端——收成好,婆婆高兴,准许年轻的媳妇今天回娘家。

③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经浮动起来,变得灰白,对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经清晰地透出来。(以周围环境在晨雾中的变化,衬托年轻媳妇起得早以及挑水的殷勤。)

④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同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婆婆的态度在悄悄发生改变,年轻媳妇想到今天可以回娘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⑤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以轻盈的脚步,衬托年轻媳妇喜悦的内心。)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拟人句,生动地写出太阳升起、雾气将散时的情景。以景色的描写来配合情节发展,以及反映惠媳妇的心理变化。)猛地,她觉得肩头一阵温暖,一片光亮已经像水一样漫过去,她家的瓦檐、壁板和窗棂,还有旁边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后的那一片杂树林子,都浸在浅黄色的光亮里了。(文字清新而有温度,仿佛读者的心也随着惠媳妇一起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

>>>第3-5段,年轻媳妇为答谢婆婆的“恩情”,一大早外出挑水,内心充满喜悦。

⑥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早饭快要好了,她正往灶膛里架柴草。惠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妈,我来!”4年前她嫁过来以后,就接替了做家务的位置。(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年轻媳妇的殷勤。)

⑦灶膛里散出青烟,枝叶毕剥地响着,探出猩红的火舌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她煮饭的。今天呢?却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就到柴草棚子里去选了一捆树枝,给婆婆堆放在灶边。(作者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出改革初期,这位农村传统婆婆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

⑧早饭摆出来的时候,丈夫也回来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莱有三碗,一碗红亮的、填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净的、盐水浸渍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这比平常丰盛多了。大家都一声不响,没有交谈,只是婆婆吃完了的时候,惠就立即搁下自己的碗筷,起身为婆婆添饭,然后双手把盛好饭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从惠媳妇为婆婆的添饭动作,可以看出惠媳妇温柔贤惠,对婆婆敬爱有加。)

⑨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改革后,农村悄悄发生了变化。)

⑩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她出嫁的那一年,用来压衣箱的衣裳,只有一件碎花灯芯绒上衣一条蓝布长裤,一双浅蓝色纱袜,一双深棕色布鞋。这套嫁装她平时从来不穿,现在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它们一件件取出来,不一会就穿戴好了。(回娘家前的准备——更换嫁装。惠媳妇对压箱嫁装的珍视,既表现了惠内心的喜悦,也折射出生活的艰辛。)

⑪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窣窣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向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要是这些全是婆婆用来打发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望许多家亲戚了。不知是为了偷看过背篓,还是为了动过这样过分的念头,她顿时觉得脸热心跳。(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惠媳妇的腼腆生动地刻画出来。)

⑫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

⑬“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为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婆婆很爱面子,但又很小气。她已经习惯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悦表露出来,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作者通过惠媳妇细微而丰富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惠媳妇的含蓄美。传递出作者对淳朴的主人公赞美、喜爱之情,表明社会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喜悦”的写作目的。)

⑭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最后点了一次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叫长顺……背嘛……”婆婆说。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在手里。

>>>6-14段,惠媳妇回娘家前的准备。

⑮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错嫁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光彩。(插叙,补充说明惠媳妇心跳的原因。)

>>>新时代,新气象,惠媳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是她喜悦的根源。

⑯来到碎石铺的大路上了!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景物描写,衬托出人物明亮喜悦的内心活动,作者仍然以景物描写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⑰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运用动作描写,将惠媳妇内心的喜悦表现出来,呼应文章标题。)

>>>15-17段,惠媳妇与丈夫一起踏上回娘家的路。

⑱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明亮的不仅有阳光,还有惠媳妇的心。小说以农村年轻媳妇回娘家的故事情节,展现改革发展影响着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主旨。)

(有删改)

【知识建构】

//衬托及其作用//

1.衬托的基本概念。衬托指为了突出某一主要人(事)物的特征,或显示其伟大,或显示其渺小等等不一而足,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类似或者截然相反的与主要人(事)物有所差别的人(事)物作陪衬,从而形成一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效果的手法称之为衬托。显然,衬托手法的运用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其他文学创作中都是为了突出主体地位,使其形象鲜明化,让读者记忆深刻。

2.衬托的分类。衬托的修辞手法是运用甲人(事)物来映衬出乙人(事)物的形象及特征,在文学上衬托一般分为正衬、反衬、景衬及物衬四大类:(1)正衬,顾名思义就是用类似的人(事)物来映衬所描绘的主体,亦即用“好的”来衬托“更好”。(2)反衬,指的是用相反或者相异的人(事)物来映衬所描绘的主体,即用“小的”来衬托“大的”。(3)景衬,是指用景色来衬托出所要描绘的人(事)物的形象。景衬多用于在描写人物感情方面。(4)物衬,是指用随处可见的事物来映衬主体形象的修辞手法,往往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物衬更能立体地刻画人物。

3.衬托的作用。(1)正衬。通过在小说中设置不同性格但又与主人公性格存在各种相似的男(女)二号、三号等人物,来映衬出主人公在整部小说构成中的中心地位。(2)反衬。利用人物性格、品行等方面的强烈冲击来衬托出主人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形象的高大、品行的高尚等。(3)景衬。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气氛,使读者更有代入感,因此加深读者的理解和认识。(4)物衬。通过对人物身边相关的物体进行描写,来映衬出其某些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