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精讀」何士光:《喜悅》

「小說精讀」何士光:《喜悅》

【編者寄語】

在一片遙遠的、磅礴的大山圍着的壩子上,一位年輕的媳婦,第一次得到婆婆爽快地答應她回娘家探親的允準。原本脾氣乖戾,不太好相處的婆婆,從今年開始,也開始改變了對兒媳婦的态度。改革開放初期,時代變化在農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正留下不易察覺的痕迹……

【文本研讀】

喜 悅

作者:何士光

①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鴨子一半浮在水田裡,一半栖在田埂上,已顯得那樣清冷;餘下來的,還沒有幹透的谷草個子,零落地立在那兒,也顯得寂寥。幾隻白鹭倏地又飛起來,閃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劃過田野……在這一片遙遠的、磅礴的大山圍着的壩子上,又一個年頭算是過去了!

>>>開篇的自然環境描寫,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季節,營造了淡明麗的農村風光,同時引出地點和人物——大山中的壩子和壩子上的人。

②一年一次的,年輕的媳婦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隻有一次,婆婆暗中是這樣規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她不知道,也不敢打聽。沒有想到,今年婆婆卻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動身。日子太平了,田土裡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興。

>>>主人公出場,介紹故事的開端——收成好,婆婆高興,準許年輕的媳婦今天回娘家。

③大清早她就起來挑水,想把家裡那一口石闆砌的水缸挑滿,來答謝婆婆的恩情。那時,霧罩還大得很,現在呢,遠遠的扁擔山雖然還望不見,但晨霧卻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經浮動起來,變得灰白,對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經清晰地透出來。(以周圍環境在晨霧中的變化,襯托年輕媳婦起得早以及挑水的殷勤。)

④她立在水井邊,把扁擔橫在手腕上。看得出來,她什麼也沒有想,她的一顆心,隻是同這田野的早晨一樣新鮮喽。婆婆沒有像往年一樣,在她要回娘家的時候用難看的臉色待她。她今天能寬寬心心地上路,日子能這樣地呈現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悅不盡了。(婆婆的态度在悄悄發生改變,年輕媳婦想到今天可以回娘家,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⑤隻一會,她就擔好水桶,輕盈盈地順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以輕盈的腳步,襯托年輕媳婦喜悅的内心。)太陽雖然還看不見,卻讓人感到它正朝這一片壩子上走來。霧氣也浮轉得更快,亂紛紛的,好像很緊張,很快抵擋不住太陽的光亮了。(拟人句,生動地寫出太陽升起、霧氣将散時的情景。以景色的描寫來配合情節發展,以及反映惠媳婦的心理變化。)猛地,她覺得肩頭一陣溫暖,一片光亮已經像水一樣漫過去,她家的瓦檐、壁闆和窗棂,還有旁邊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後的那一片雜樹林子,都浸在淺黃色的光亮裡了。(文字清新而有溫度,仿佛讀者的心也随着惠媳婦一起感受到了太陽的溫暖。)

>>>第3-5段,年輕媳婦為答謝婆婆的“恩情”,一大早外出挑水,内心充滿喜悅。

⑥她擔着水走進竈間的時候,婆婆正蜷在竈邊,早飯快要好了,她正往竈膛裡架柴草。惠連忙倒了水,趕過去說:“媽,我來!”4年前她嫁過來以後,就接替了做家務的位置。(運用動作和語言描寫,表現年輕媳婦的殷勤。)

⑦竈膛裡散出青煙,枝葉畢剝地響着,探出猩紅的火舌來。“我來燒……你看……有哪樣要收拾……”婆婆說,聲音有些含糊不清,臉上還像往常那樣沒有一點表情。她的脾氣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聽得出婆婆今天這樣說并不是使氣。今年分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節抓得緊,忙不過來的時候,婆婆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她煮飯的。今天呢?卻是要幫她早一點把飯煮好,來犒勞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就到柴草棚子裡去選了一捆樹枝,給婆婆堆放在竈邊。(作者通過語言和神态描寫,刻畫出改革初期,這位農村傳統婆婆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轉變。)

⑧早飯擺出來的時候,丈夫也回來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來吃飯。萊有三碗,一碗紅亮的、填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淨的、鹽水浸漬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這比平常豐盛多了。大家都一聲不響,沒有交談,隻是婆婆吃完了的時候,惠就立即擱下自己的碗筷,起身為婆婆添飯,然後雙手把盛好飯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從惠媳婦為婆婆的添飯動作,可以看出惠媳婦溫柔賢惠,對婆婆敬愛有加。)

⑨吃完了飯,她要洗碗,婆婆說把碗收拾在鍋裡好了。她要喂豬,丈夫先吃完,已經把木桶提在手裡了。這麼說,她空閑了?(改革後,農村悄悄發生了變化。)

⑩該換衣裳了,但她還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頭慢慢地走進自己的房間。她出嫁的那一年,用來壓衣箱的衣裳,隻有一件碎花燈芯絨上衣一條藍布長褲,一雙淺藍色紗襪,一雙深棕色布鞋。這套嫁裝她平時從來不穿,現在從紅漆已經發暗的櫃子裡把它們一件件取出來,不一會就穿戴好了。(回娘家前的準備——更換嫁裝。惠媳婦對壓箱嫁裝的珍視,既表現了惠内心的喜悅,也折射出生活的艱辛。)

⑪衣裳是用心漿洗過的,一走動就窣窣作響。她放輕腳步走出來。堂屋裡的方桌上擱着一個細篾背簍。她心裡一動,不禁偷偷地向背簍裡瞥了一眼:好幾隻黃顔色的舊玻璃瓶裡盛着包谷酒;還有用舊報紙一份份包起來的,則多半是砂糖。這一帶的風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帶給親戚的見面禮。要是這些全是婆婆用來打發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望許多家親戚了。不知是為了偷看過背簍,還是為了動過這樣過分的念頭,她頓時覺得臉熱心跳。(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将惠媳婦的腼腆生動地刻畫出來。)

⑫不一會,婆婆和丈夫從對面的房間裡走出來。

⑬“跟親家說,”婆婆開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這回簡單得很,等到正月間,再……”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厲害,慌慌張張地連連點頭。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為這樣的事情從來也沒有發生過。婆婆很愛面子,但又很小氣。她已經習慣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悅表露出來,隻是微微地紅着臉,羞澀地低下頭去……(作者通過惠媳婦細微而豐富的心理和動作描寫,表現出惠媳婦的含蓄美。傳遞出作者對淳樸的主人公贊美、喜愛之情,表明社會改革給農村帶來了“喜悅”的寫作目的。)

⑭終于,婆婆要她動身了。她最後點了一次頭,輕輕地“嗯”了一聲,往前去背那隻背簍。“叫長順……背嘛……”婆婆說。話還沒說完,丈夫就一聲不響地把棕絲編織的背簍系子抓在手裡。

>>>6-14段,惠媳婦回娘家前的準備。

⑮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麼,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為了恩愛,而是為了讓自家的爹娘看見高興,覺得婆家并沒有虧待她,覺得他們當初并沒有将她錯嫁人家,于是很放心,臉上也光彩。(插叙,補充說明惠媳婦心跳的原因。)

>>>新時代,新氣象,惠媳婦的願望終于得以實作,這是她喜悅的根源。

⑯來到碎石鋪的大路上了!經過整個上午的追逐,霧岚已經被趕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浮在那兒一動不動,留在近處的也變得像水一樣透明,抖動着,融入陽光之中,浸着水田飛入家和山林,太陽高高地照着,一點也不驕矜,又寬闊又明淨。(景物描寫,襯托出人物明亮喜悅的内心活動,作者仍然以景物描寫推動小說情節發展和表現人物内心世界。)

⑰大路上沒有人,但惠還是沒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後那麼一點點。他們也一直沒有說話。她隻見那隻背簍不停地在眼前晃動,隔一會,她又高高興興地往前趕幾步,跟上他。(運用動作描寫,将惠媳婦内心的喜悅表現出來,呼應文章标題。)

>>>15-17段,惠媳婦與丈夫一起踏上回娘家的路。

⑱一片曬谷場過去了,一座烘房出現在前面,丈夫的背簍仍在搖晃,而陽光還是那樣明亮,天還是那樣藍……(明亮的不僅有陽光,還有惠媳婦的心。小說以農村年輕媳婦回娘家的故事情節,展現改革發展影響着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主旨。)

(有删改)

【知識建構】

//襯托及其作用//

1.襯托的基本概念。襯托指為了突出某一主要人(事)物的特征,或顯示其偉大,或顯示其渺小等等不一而足,在寫作過程中采用類似或者截然相反的與主要人(事)物有所差别的人(事)物作陪襯,進而形成一種“烘雲托月”的修辭效果的手法稱之為襯托。顯然,襯托手法的運用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其他文學創作中都是為了突出主體地位,使其形象鮮明化,讓讀者記憶深刻。

2.襯托的分類。襯托的修辭手法是運用甲人(事)物來映襯出乙人(事)物的形象及特征,在文學上襯托一般分為正襯、反襯、景襯及物襯四大類:(1)正襯,顧名思義就是用類似的人(事)物來映襯所描繪的主體,亦即用“好的”來襯托“更好”。(2)反襯,指的是用相反或者相異的人(事)物來映襯所描繪的主體,即用“小的”來襯托“大的”。(3)景襯,是指用景色來襯托出所要描繪的人(事)物的形象。景襯多用于在描寫人物感情方面。(4)物襯,是指用随處可見的事物來映襯主體形象的修辭手法,往往在刻畫人物形象時的物襯更能立體地刻畫人物。

3.襯托的作用。(1)正襯。通過在小說中設定不同性格但又與主人公性格存在各種相似的男(女)二号、三号等人物,來映襯出主人公在整部小說構成中的中心地位。(2)反襯。利用人物性格、品行等方面的強烈沖擊來襯托出主人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形象的高大、品行的高尚等。(3)景襯。通過對環境景物的描寫來營造氣氛,使讀者更有代入感,是以加深讀者的了解和認識。(4)物襯。通過對人物身邊相關的物體進行描寫,來映襯出其某些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