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注:本文是关于“美国内战”这个“冷门话题”的继续,资料&观点方面欢迎交流。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如今在整个美国境内,还有很多的“渡口”;即便在到处是各种“桥”的今天,在美国不少渡口依旧还保留着;若是把车开上渡轮,没等下船就有人收钱来了;因为这钱不着急收不成~到了对岸万一有哪一位因为收没收钱再闹出矛盾来,3块5块的没准就会惹出大麻烦;摆渡那点费用虽然不多,但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却非常之大,可以说美国就是因为一个人有可能没交摆渡费而“独立”的。

18世纪中叶,英国打败了法国;当时战后“日不落帝国”的版图,一度比欧洲历史上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还要大。但是连年的战争把英国的经济快拖到破产的边缘,苛捐杂税重得没法再重量,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打当时北美殖民地的主意;没想到北美殖民地的这帮“海外居民”们早就已经自由散漫惯了,想加税门儿都没有,各地的总督虽然是大英帝国的国王指派的,但是他们根本不敢违背选民的意见~因为他们虽然是国王任命的,可是薪水是本地议会审批支付,选民们一不高兴,议会决议不发薪水了,总督们的工资就黄了;折腾了几年后只剩茶叶一项还几乎成了象征性的,可是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心里还是不平衡,因此天天找英国人的麻烦。

特别是在当时的北美地区,作为最重要的大港口的波士顿尤其不平静,英国政府只能派红衫军来坐镇,没想到军队进城后局面更乱了。这倒不是因为红衫军的军纪太败坏,他们充其量就是星期日喝醉了在街上大喊大叫而已,但关键是他们影响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红衫军的军官基本上都是花钱买来的,士兵是充军的罪犯,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在驻地当苦力,结果波士顿的苦力价格直线下降,下层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北美地区的“精英阶层”&“劳动人民”一旦都觉得没了活路,那么离“革命”就不远了。

1770年3月5日,红衫军的一位上尉军官在港口被把门的截住~因为他没交摆渡费;这位上尉有要事甩手就走,收票的追了上来,被卫兵拦住,卫兵不相信:上尉怎么能不交费?收票的少年回敬:英国军队里有绅士吗?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了,一场美国“独立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综上所述,关于美国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和“渡口”有着扯不清的各种联系,到了89年之后,另外一个“渡口”又跃上美国的历史舞台,成为美国的另外一场战争,直白的说就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这个渡口叫哈伯斯渡口(Herper’s Ferry) 。

和其他历史古迹相比,如今位处三州交界的哈伯斯渡口象是深山奇芭。如果是去旅游,会以为来到了一处自然风景地去秋游,但在看了插在那里的介绍牌才知道这是一座颇为有名的历史公园。哈伯斯渡口座落在杉安道河汇入波托马克河处,正好是当时的马里兰、维吉尼亚和西维吉尼亚州交界处,此地可以说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一座百年小镇座落在西维吉尼亚河岸,跨桥可到马里兰。秋天漫山颜色,在河边漫步,在小镇悠游,每有偷得浮生一日闲的感觉。

如此的自然风景在现在的美国到处都可见,到哈伯斯渡口的人多数是为了思古;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此地算是风云际会之处~领导了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建立了美国的几位“国父”们,例如华盛顿和托马斯·杰佛逊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早年水运兴旺的时候,这里是从首都华盛顿特区去大湖区的中转站。后来修了巴尔地摩俄亥俄铁路,也经过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

由于交通方便,同时远离海岸,联邦政府便在此地开设军工厂和军火库。独立以后美国的主要敌人一直是原来的宗主国英国,在号称第二次独立战争的英美1812年战争中,英国曾经占领首都华盛顿特区,一把火烧了白宫。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在海军没有强大到战胜大英皇家海军之前,军工设施只能建在哈伯斯渡口这种交通便利、远离海岸和大城市的地方。

军工生产使得哈伯斯渡口一度十分繁华,工人及其家属越来越多,使这里变成一个很大的城镇。军方只负责发工资,工人和家属吃的东西就地解决。周围的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天到哈伯斯渡口的农贸市场摆摊出售农产品。由于工厂人口众多,工人和家属们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供选择,因此农贸市场的价格越来越贵,以致不少工人家庭入不敷出,成为影响正常军工生产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落在工厂厂长兼本地驻军司令的身上。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所当然的做法是限价,黄瓜几毛一磅牛肉几块一磅,严格执行限价就是了。但这位司令大人是美国版“市场经济”的忠实信徒,这等鸟笼经济他是不肯做的,而且也明知工人们每日三餐离不开这个农贸市场,限价后农民不来的话就得挨饿。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给工人予以补助。美军的军人服务社一直搞得很不错,里面东西的价格比市价便宜多了。但军工厂不是军营,军方已经给出高于市价的工资了,不可能再发食品补助。农产品天天涨价工人没法活了,于是司令大人想出一条妙计;农贸市场旧址的入口处至今还插着这位司令的命令:当时每个家庭每周在本市场只能消费25块,超过这个标准则依法逮捕。

这位司令称得上是经济学天才,从求的角度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他如何跟踪每个家庭购物消费数额的,据说这个命令实施以后,工人们买东西只能拣便宜的东西买,否则不够吃,农民也只好薄利多销,否则农副产品都烂了,工厂食品的供应矛盾就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了;除了农民以外,哈伯斯渡口这个军工要地还有其他人惦记,1859年10月16日是星期日,晚上11点,一队武装分子突然出现,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哈伯斯渡口,将美国推到内战的边缘。

关于美国内战的爆发,这件事要从美国施行的奴隶制说起。当时南方的大部分州和北方的个别州容许黑人奴隶的存在,也就是畜奴州。奴隶制这种野蛮落后的制度在美国这个崇尚民主自由的新兴国家存在,本身就是对美国建国理念的嘲笑。美国建国后,一直有人以消灭奴隶制为己任,废奴还是畜奴常常成为南北双方的分歧所在,以至于后人认为是南北战争的起因。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其实,奴隶制的存在有它历史的原因,它是内战的一个导火索,但不是唯一的,南北双方由分歧到刀兵相见决非奴隶制那么简单。美洲奴隶制并非欧洲人到达后才出现的,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美洲大陆上普遍存在奴隶制度,尤其是南美的印加帝国,可以称得上人类历史上最完善的奴隶制国家。当然,欧洲人也不是到了美洲后才推行奴隶制的,当他们占领加那里、亚速尔和马德拉群岛时,就开始变土著居民为奴隶。这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欧洲的许多基督教徒认为野蛮人是没有灵魂的,因此不值得上帝去拯救,把他们当成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事。哥伦布就是持这个态度,他之后的满怀贪婪的探险者们也大多认可这个信仰,来到新大陆后肆无忌惮地奴役印第安人。但还有许多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也是人,他们的灵魂也值得拯救,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在新大陆征服过程中,许多抱着这个信仰的西班牙人用笔把自己的亲眼所见记录下来,后人才据此了解印第安人在被征服中的悲惨遭遇。

平心而论,曾经的西班牙王室,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要比后来美国所谓的“西迁运动”中的手段文明的多。哥伦布第一次远航返航时,带回了一些印第安人,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一举动遭到伊莎贝拉女王的痛斥,甚至下令所有的探险者立即自费返回西班牙。将近半个世纪后,伊莎贝拉女王的孙子查尔斯国王在读到卡萨斯写的新大陆的笔记后良心非常不安,于1542年颁布针对新大陆的新法律:任何拥有印第安人奴隶的西班牙人可以继续拥有这些奴隶,但是一旦他们死去,奴隶将被释放。如果他们虐待奴隶的话,奴隶立即被释放。任何现在自由的印第安人不能被抓为奴隶,而且工资要合理。

可惜这个称得上伟大的法律引起秘鲁的西班牙移民起义,虽然被国王派来的总督镇压了,但是作为妥协,这条法律被废止了,美洲的奴隶制非但没有被终于,反而成为了一种制度。印第安人在疾病和奴役的压迫下,人口骤然减少,他们的文明也很快衰落了。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黑奴是和西班牙人一起来到美洲的,一开始是做为殖民者的管家和工头,负责管理印第安人。后来由于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下降,造成严重的劳力短缺,使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贩卖人口到美洲当奴隶。

北美的情况和中美、南美的情况不同,西班牙人在加州、佛罗里达等地进行探险后,发现没有黄金,也没有发现值得征服的土著国家,而且北美的气候对西班牙人来说过于寒冷,因此他们没有在此建立殖民地,这个真空地带百年后被英国人占领了。当英国人和荷兰人先后来到北美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他们首先要面临如何生存的问题,劳力不是缺乏而是过剩,自己都无法吃饱,哪里有能力养奴隶?原属北美土著的印第安人人口总数只有几百万,只是星星散散地分布在北美大陆上,不像中南美那样人口密集。直到烟草和棉花在北美大规模种植后,才真正出现了劳动力问题,尤其是在美国南方,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力。这时候印第安人的人口早已严重减少,而且已经被赶到了贫瘠之地,和白人殖民者势不两立,用印第安人来解决劳力短缺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特别是南方的大庄园不得不依赖黑奴贸易这种成本很高的办法。

欧洲人利用非洲各部落之间的仇杀,从部落首领手中买来俘虏,运到北美出售。但贩奴之路的路途遥远,途中死亡率很高,因此奴隶市场的价格不低,普通人是买不起奴隶的。买下奴隶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保值,一是让奴隶成家生孩子,这样财产增值;二是在严防奴隶逃跑的同时,提高奴隶的生活质量,使其活得越长越好。从美国建国开始,黑奴制并不是美国公民,是私人财产的之一;关于这一点,在梅尔•吉布森主演的那部电影《爱国者》中,就有相关的情节和记录。

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南方由于是当时世界的棉花原料主要产地,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力来从事棉花种植这一手工程度极高的农作物生产,黑奴成为了南方经济的支柱;北方由于当时在所谓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摆脱了对人工的依赖,畜养黑奴对于生产来说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切实际;而且大批的移民来到美国,其中90%落户北方,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除了新泽西州外,北方各州相继给予黑奴以自由。由于成本的原因,养黑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即使在南方,也只有少数人拥有奴隶,在当时的美国南方有20多万自由的黑人,他们其中也有一些人拥有奴隶;1860年550万南方人中,只有46000人拥有20名以上的奴隶,而拥有100名奴隶的不足3000人,只有12人拥有500名以上的奴隶~因此问题来了,即为什当时美国南方各州如此支持奴隶制?

美国内战的开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原因之一,首先是当时美国南方的权力集中在了少数大奴隶主的手中,他们代表着美国南方的“上层社会阶级”,因此拼死捍卫奴隶制;第二,则是拥有奴隶在南方是成功的表示,农民有余钱后购买奴隶,然后可以挣更多的钱,运气好的话就可以像后来的那位“邦联总统”戴维斯他老爸那样“白手起家”、最后成为了当时的密西西比最富有最有权力的人。拥有奴隶的多少数量,是当时美国南方人的致富之路和成功的象征。

因此,关于奴隶制的争执,在当时的美国渐渐从经济的角度上升到了道德角度的演变、又进一步上升到了了政治的角度,北方的一小部分人坚信,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对美国自由精神的践踏,必须彻底废除~写到这里,有兴趣和有缘看到此处的朋友,可以在网上试试看能否搜到一部老美剧《南北乱世情》,里面有这方面的详细记录。既然在最初的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北美十三州、由托马斯•杰弗逊所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写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为什么奴隶没有人权?他们不仅痛恨这个制度,也痛恨拥有奴隶的农民,在这些坚定的废奴分子背后其实是一些“身家富裕”的加拿大人;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这些忠于英国&乔治王的“保皇派”们基本上都聚集在了加拿大,特别是在1812年那场“英美战争”中,保住了英属加拿大的领地;这些人对于一切可能损害美国的事情,他们都非常乐意资助。

当时间来到了1859年的10月16日,带队夺取哈伯斯渡口的、那位被后世的美国人奉若神明、但当时却属于离经叛道的约翰·布朗,他的口袋里就有一张来自加拿大资助的“支票”,金额是100美元左右;在150多年前,这100多美元足够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恐怖活动”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