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注:本文是關于“美國内戰”這個“冷門話題”的繼續,資料&觀點方面歡迎交流。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如今在整個美國境内,還有很多的“渡口”;即便在到處是各種“橋”的今天,在美國不少渡口依舊還保留着;若是把車開上渡輪,沒等下船就有人收錢來了;因為這錢不着急收不成~到了對岸萬一有哪一位因為收沒收錢再鬧出沖突來,3塊5塊的沒準就會惹出大麻煩;擺渡那點費用雖然不多,但在美國曆史上的作用卻非常之大,可以說美國就是因為一個人有可能沒交擺渡費而“獨立”的。

18世紀中葉,英國打敗了法國;當時戰後“日不落帝國”的版圖,一度比歐洲曆史上全盛時期的羅馬帝國還要大。但是連年的戰争把英國的經濟快拖到破産的邊緣,苛捐雜稅重得沒法再重量,到最後實在沒辦法了,隻能打當時北美殖民地的主意;沒想到北美殖民地的這幫“海外居民”們早就已經自由散漫慣了,想加稅門兒都沒有,各地的總督雖然是大英帝國的國王指派的,但是他們根本不敢違背選民的意見~因為他們雖然是國王任命的,可是薪水是本地議會審批支付,選民們一不高興,議會決議不發薪水了,總督們的工資就黃了;折騰了幾年後隻剩茶葉一項還幾乎成了象征性的,可是北美殖民地的人們心裡還是不平衡,是以天天找英國人的麻煩。

特别是在當時的北美地區,作為最重要的大港口的波士頓尤其不平靜,英國政府隻能派紅衫軍來坐鎮,沒想到軍隊進城後局面更亂了。這倒不是因為紅衫軍的軍紀太敗壞,他們充其量就是星期日喝醉了在街上大喊大叫而已,但關鍵是他們影響了當地的勞動力市場。紅衫軍的軍官基本上都是花錢買來的,士兵是充軍的罪犯,為了養家糊口必須在駐地當苦力,結果波士頓的苦力價格直線下降,下層百姓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當時北美地區的“精英階層”&“勞動人民”一旦都覺得沒了活路,那麼離“革命”就不遠了。

1770年3月5日,紅衫軍的一位上尉軍官在港口被把門的截住~因為他沒交擺渡費;這位上尉有要事甩手就走,收票的追了上來,被衛兵攔住,衛兵不相信:上尉怎麼能不交費?收票的少年回敬:英國軍隊裡有紳士嗎?吵着吵着就動起手來了,一場美國“獨立戰争”就這樣爆發了。

綜上所述,關于美國的曆史從一開始就和“渡口”有着扯不清的各種聯系,到了89年之後,另外一個“渡口”又躍上美國的曆史舞台,成為美國的另外一場戰争,直白的說就是美國南北戰争的導火索之一,這個渡口叫哈伯斯渡口(Herper’s Ferry) 。

和其他曆史古迹相比,如今位處三州交界的哈伯斯渡口象是深山奇芭。如果是去旅遊,會以為來到了一處自然風景地去秋遊,但在看了插在那裡的介紹牌才知道這是一座頗為有名的曆史公園。哈伯斯渡口座落在杉安道河彙入波托馬克河處,正好是當時的馬裡蘭、維吉尼亞和西維吉尼亞州交界處,此地可以說是“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一座百年小鎮座落在西維吉尼亞河岸,跨橋可到馬裡蘭。秋天漫山顔色,在河邊漫步,在小鎮悠遊,每有偷得浮生一日閑的感覺。

如此的自然風景在現在的美國到處都可見,到哈伯斯渡口的人多數是為了思古;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曆史上,此地算是風雲際會之處~上司了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建立了美國的幾位“國父”們,例如華盛頓和托馬斯·傑佛遜都在這裡留下足迹。早年水運興旺的時候,這裡是從首都華盛頓特區去大湖區的中轉站。後來修了巴爾地摩俄亥俄鐵路,也經過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

由于交通友善,同時遠離海岸,聯邦政府便在此地開設軍工廠和軍火庫。獨立以後美國的主要敵人一直是原來的宗主國英國,在号稱第二次獨立戰争的英美1812年戰争中,英國曾經占領首都華盛頓特區,一把火燒了白宮。從安全的角度來說,在海軍沒有強大到戰勝大英皇家海軍之前,軍工設施隻能建在哈伯斯渡口這種交通便利、遠離海岸和大城市的地方。

軍工生産使得哈伯斯渡口一度十分繁華,勞工及其家屬越來越多,使這裡變成一個很大的城鎮。軍方隻負責發工資,勞工和家屬吃的東西就地解決。周圍的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天到哈伯斯渡口的農貿市場擺攤出售農産品。由于工廠人口衆多,勞工和家屬們也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供選擇,是以農貿市場的價格越來越貴,以緻不少勞工家庭入不敷出,成為影響正常軍工生産的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落在工廠廠長兼本地駐軍司令的身上。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所當然的做法是限價,黃瓜幾毛一磅牛肉幾塊一磅,嚴格執行限價就是了。但這位司令大人是美國版“市場經濟”的忠實信徒,這等鳥籠經濟他是不肯做的,而且也明知勞工們每日三餐離不開這個農貿市場,限價後農民不來的話就得挨餓。另外一個辦法就是給勞工予以補助。美軍的軍人服務社一直搞得很不錯,裡面東西的價格比市價便宜多了。但軍工廠不是軍營,軍方已經給出高于市價的工資了,不可能再發食品補助。農産品天天漲價勞工沒法活了,于是司令大人想出一條妙計;農貿市場舊址的入口處至今還插着這位司令的指令:當時每個家庭每周在本市場隻能消費25塊,超過這個标準則依法逮捕。

這位司令稱得上是經濟學天才,從求的角度解決了通貨膨脹的問題。曆史并沒有詳細記載他如何跟蹤每個家庭購物消費數額的,據說這個指令實施以後,勞工們買東西隻能揀便宜的東西買,否則不夠吃,農民也隻好薄利多銷,否則農副産品都爛了,工廠食品的供應沖突就這樣從另外一個角度解決了;除了農民以外,哈伯斯渡口這個軍工要地還有其他人惦記,1859年10月16日是星期日,晚上11點,一隊武裝分子突然出現,輕而易舉地拿下了哈伯斯渡口,将美國推到内戰的邊緣。

關于美國内戰的爆發,這件事要從美國施行的奴隸制說起。當時南方的大部分州和北方的個别州容許黑人奴隸的存在,也就是畜奴州。奴隸制這種野蠻落後的制度在美國這個崇尚民主自由的新興國家存在,本身就是對美國建國理念的嘲笑。美國建國後,一直有人以消滅奴隸制為己任,廢奴還是畜奴常常成為南北雙方的分歧所在,以至于後人認為是南北戰争的起因。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其實,奴隸制的存在有它曆史的原因,它是内戰的一個導火索,但不是唯一的,南北雙方由分歧到刀兵相見決非奴隸制那麼簡單。美洲奴隸制并非歐洲人到達後才出現的,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美洲大陸上普遍存在奴隸制度,尤其是南美的印加帝國,可以稱得上人類曆史上最完善的奴隸制國家。當然,歐洲人也不是到了美洲後才推行奴隸制的,當他們占領加那裡、亞速爾和馬德拉群島時,就開始變土著居民為奴隸。這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

歐洲的許多基督教徒認為野蠻人是沒有靈魂的,是以不值得上帝去拯救,把他們當成奴隸是天經地義的事。哥倫布就是持這個态度,他之後的滿懷貪婪的探險者們也大多認可這個信仰,來到新大陸後肆無忌憚地奴役印第安人。但還有許多歐洲人認為印第安人也是人,他們的靈魂也值得拯救,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有做人的尊嚴和權利。在新大陸征服過程中,許多抱着這個信仰的西班牙人用筆把自己的親眼所見記錄下來,後人才據此了解印第安人在被征服中的悲慘遭遇。

平心而論,曾經的西班牙王室,在這件事情上的态度要比後來美國所謂的“西遷運動”中的手段文明的多。哥倫布第一次遠航返航時,帶回了一些印第安人,作為禮物送給朋友。這一舉動遭到伊莎貝拉女王的痛斥,甚至下令所有的探險者立即自費傳回西班牙。将近半個世紀後,伊莎貝拉女王的孫子查爾斯國王在讀到卡薩斯寫的新大陸的筆記後良心非常不安,于1542年頒布針對新大陸的新法律:任何擁有印第安人奴隸的西班牙人可以繼續擁有這些奴隸,但是一旦他們死去,奴隸将被釋放。如果他們虐待奴隸的話,奴隸立即被釋放。任何現在自由的印第安人不能被抓為奴隸,而且工資要合理。

可惜這個稱得上偉大的法律引起秘魯的西班牙移民起義,雖然被國王派來的總督鎮壓了,但是作為妥協,這條法律被廢止了,美洲的奴隸制非但沒有被終于,反而成為了一種制度。印第安人在疾病和奴役的壓迫下,人口驟然減少,他們的文明也很快衰落了。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黑奴是和西班牙人一起來到美洲的,一開始是做為殖民者的管家和工頭,負責管理印第安人。後來由于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劇下降,造成嚴重的勞力短缺,使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販賣人口到美洲當奴隸。

北美的情況和中美、南美的情況不同,西班牙人在加州、佛羅裡達等地進行探險後,發現沒有黃金,也沒有發現值得征服的土著國家,而且北美的氣候對西班牙人來說過于寒冷,是以他們沒有在此建立殖民地,這個真空地帶百年後被英國人占領了。當英國人和荷蘭人先後來到北美後,惡劣的自然條件使他們首先要面臨如何生存的問題,勞力不是缺乏而是過剩,自己都無法吃飽,哪裡有能力養奴隸?原屬北美土著的印第安人人口總數隻有幾百萬,隻是星星散散地分布在北美大陸上,不像中南美那樣人口密集。直到煙草和棉花在北美大規模種植後,才真正出現了勞動力問題,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大規模的農業需要大量的勞力。這時候印第安人的人口早已嚴重減少,而且已經被趕到了貧瘠之地,和白人殖民者勢不兩立,用印第安人來解決勞力短缺是很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特别是南方的大莊園不得不依賴黑奴貿易這種成本很高的辦法。

歐洲人利用非洲各部落之間的仇殺,從部落首領手中買來俘虜,運到北美出售。但販奴之路的路途遙遠,途中死亡率很高,是以奴隸市場的價格不低,普通人是買不起奴隸的。買下奴隸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投資能夠保值,一是讓奴隸成家生孩子,這樣财産增值;二是在嚴防奴隸逃跑的同時,提高奴隸的生活品質,使其活得越長越好。從美國建國開始,黑奴制并不是美國公民,是私人财産的之一;關于這一點,在梅爾•吉布森主演的那部電影《愛國者》中,就有相關的情節和記錄。

到了19世紀中葉,美國南方和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南方由于是當時世界的棉花原料主要産地,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力來從事棉花種植這一手工程度極高的農作物生産,黑奴成為了南方經濟的支柱;北方由于當時在所謂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逐漸擺脫了對人工的依賴,畜養黑奴對于生産來說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切實際;而且大批的移民來到美國,其中90%落戶北方,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除了紐澤西州外,北方各州相繼給予黑奴以自由。由于成本的原因,養黑奴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即使在南方,也隻有少數人擁有奴隸,在當時的美國南方有20多萬自由的黑人,他們其中也有一些人擁有奴隸;1860年550萬南方人中,隻有46000人擁有20名以上的奴隸,而擁有100名奴隸的不足3000人,隻有12人擁有500名以上的奴隸~是以問題來了,即為什當時美國南方各州如此支援奴隸制?

美國内戰的開始~“哈伯斯渡口1859”(上)

原因之一,首先是當時美國南方的權力集中在了少數大奴隸主的手中,他們代表着美國南方的“上層社會階級”,是以拼死捍衛奴隸制;第二,則是擁有奴隸在南方是成功的表示,農民有餘錢後購買奴隸,然後可以掙更多的錢,運氣好的話就可以像後來的那位“邦聯總統”戴維斯他老爸那樣“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了當時的密西西比最富有最有權力的人。擁有奴隸的多少數量,是當時美國南方人的緻富之路和成功的象征。

是以,關于奴隸制的争執,在當時的美國漸漸從經濟的角度上升到了道德角度的演變、又進一步上升到了了政治的角度,北方的一小部分人堅信,奴隸制度的存在是對美國自由精神的踐踏,必須徹底廢除~寫到這裡,有興趣和有緣看到此處的朋友,可以在網上試試看能否搜到一部老美劇《南北亂世情》,裡面有這方面的詳細記錄。既然在最初的美國獨立戰争時的北美十三州、由托馬斯•傑弗遜所起草的《獨立宣言》中寫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那為什麼奴隸沒有人權?他們不僅痛恨這個制度,也痛恨擁有奴隸的農民,在這些堅定的廢奴分子背後其實是一些“身家富裕”的加拿大人;美國獨立戰争之後,這些忠于英國&喬治王的“保皇派”們基本上都聚集在了加拿大,特别是在1812年那場“英美戰争”中,保住了英屬加拿大的領地;這些人對于一切可能損害美國的事情,他們都非常樂意資助。

當時間來到了1859年的10月16日,帶隊奪取哈伯斯渡口的、那位被後世的美國人奉若神明、但當時卻屬于離經叛道的約翰·布朗,他的口袋裡就有一張來自加拿大資助的“支票”,金額是100美元左右;在150多年前,這100多美元足夠組織一次規模空前的“恐怖活動”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