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文艺“双百方针”的具体实践,深入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安排部署,两当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 抒写百年历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文学采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活动中,我县诚邀来自陇南市及周边省市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两当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红色两当的革命精神,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本平台将不定期推出在此次文学采风活动中涌现的优秀文艺作品,敬请关注!
乔河村的写实与抒情
杜富桂
两当县鱼池乡的乔河村,离县城只有八公里,鱼池乔河,这样与水有着瓜葛的乡名村名,必定不在高山上,果然,沿途都是平铺直叙的路,山水浩荡,那是两当引以为荣的大气象。车窗外的山似画卷一轴轴打开,青绿的山,姿态各异,目之所及都让人心潮难平,心里想,要去的村子,大约是桃园秘境吧。

宝石一样镶嵌在浅山丘陵区的村子,扑面而来的却是软红香土,农耕文化广场人声喧闹,游客如鱼,涌向小摊点,各种小吃食,热气腾腾的人间真味,诱惑口舌和味蕾,有炭炉子,升着暗红色的火,火上的大罐子里煮着油茶,花椒、核桃仁、炒熟的茶和面,在大茶罐里左冲右撞,热情洋溢,有人站在那里喝茶,茶烫,稀溜稀溜地喝,这些直接的、燎烈的、家常美食,让人生出欢天喜地之感,不能不说,美景和美食是一种神秘的链接。
群山间响起音乐,一条好嗓子正唱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男声唱过的歌,再从姑娘的嗓子里唱出来,如痴如醉,没有人能打扰到台上的歌者,人和歌恍若一体,绿色的小风裹挟着花香扑鼻而来,勾魂摄魄的意境啊,歌声如泣如诉:“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陪着我哭泣……”灼人的歌词,仿佛在烫伤一段往事。
我在一个五十岁左右妇人的鞋摊停住,十多双手工钩制的凉鞋一字儿摆开,我捧起一双,数朵精巧的菊花环环相扣,紧实又朴素,仿佛出自母亲之手,我心跳加快,似捡回了一段岁月,仓惶跌进一个画面里,家徒四壁,年轻的母亲正在灯下飞针走线,四个儿女的衣裳鞋袜熬尽了一盏盏灯油,儿女们凉鞋上的花穿坏了一朵又一朵,母亲让日子欺负得捉襟见肘,一年又一年,母亲失了花容,丢了青春。终于熬到儿女长成,光阴温润,母亲早已老眼昏花,她八十寿宴时说,她梦到我了,四五岁的样子,穿她用麻线钩制的凉鞋在水磨边玩,白雨来了,我被水冲走了,她沿着河找,雨扑打着她,她只找到了水面漂着的凉鞋,她绝望了,要跳进河里去陪我,母亲梦中的哭喊声惊动了父亲,父亲叫醒梦里欲跳河随女而去的母亲。我听着,早已泪如雨下,席间人无一不动容。此后,我的梦里,一再重复着母亲的梦,梦里,手工钩制的凉鞋在洪水中翻滚,我无痛无痒,只有母亲在雨中发疯般地沿着河水跑……
没有人知道,手工钩制的凉鞋是我生命里的一个秘洞,安放着我的来龙去脉,还有许诺给母亲的花好月圆。面对和母亲一样巧手慧心的妇人,心里种种感觉,就像姐妹。我和她的交流如水一样畅通。
妇人娘家在杨店灵官峡,传说仙人张果和何仙姑交情甚好。仙姑曾驾祥云来灵官峡看望张果,眼见到了师兄修行的圣地,风仆尘尘的她,遂坐在松林里拿出粉盒打扮,突然一阵风来,粉盒里的粉随风飘洒,弥漫了松林,刹时,风住,松树躯干却变成白色了。
白皮松做证,仙姑曾来过灵官峡。仙姑来过,陈家沟的女子自然都沾染了仙气。她在娘家就是有名的巧姑娘,做得一手好女红,大家都夸她有仙姑遗风。嫁到乔河村,村里只有几个臭水塘,山路弯弯,下雨就寸步难行。用力生活的她,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土里刨食,虽不曾受冻挨饿,但日子光景并不好过。嫁在乔河村的三十年,仿佛是在和日子死磕,她做梦都没有想过,依托党的好政策,如今的乔河村旧貌换新颜,还是那么多的地,种药、种花,却好像产出了金豆子。还是老手艺编织的鞋子,绣制的香苞手帕,却能卖到全中国去。她骄傲地对我说,五一时候,游客如织,她上大学的女儿带了上海的同学来到乔河村,孩子们对她钩制的凉鞋爱不释手,她们说,她的手艺美得象一个故事。说着这话的妇人,眼睛里有星星闪烁,我想告诉她,她的眼睛也美得象一个故事。
妇人说,往昔的日子再苦都走过来了,未来的日子应该全是甜蜜了,她家掌柜的在新建的中华蜂养殖示范点养蜂,蜂源植物遍布山野,百亩玫瑰采摘示范园,八百亩的花海景观,都是蜜蜂的家园,在乔河村,花一拨接一拨地开,蜜源源不绝地酿。百花蜜润肠通便、清热解毒、安神助眠、保护心血管等作用,而两当的蜂蜜是蜜中上品。
狼牙蜜做为两当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在重走红军路的山野里见到了分布极广的狼牙刺,那时狼牙花开得正好,几百只蜂箱搁在花间,嗡嗡嘤嘤忙碌的蜜蜂,鼓舞着放蜂人的士气,山间有唱号子声:“哟嗬嗬哟嗬嗬咦哟哟咦呀哟咦哟嗬……”我把所见讲与妇人听,妇人说,她家掌柜的正是在那狼牙刺里放蜂哩。
我和妇人攀谈的时候,她出售了两双凉鞋,每双七十元成交,这两双鞋她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做好,每双成本虽不足二十,但搭上人工似乎也没有赚多少钱,妇人对我说,她卖这些手制品,赚钱和成就感都有了,心里是满足和快乐的。
我和妇人握手道别,手很瘦,有些糙,有故乡之感,又有母亲的千般磨难,让我心生爱怜。恰那时,风掀起了我的长裙,裙子上的花一缠一绕,前扑后继,黑白的印染花儿,因为绿色的风,有了生机,而缠在花间的我,在细嗅花香。
阳光穿云破雾落在小桥上,小溪静流,佳人就在桥上,仿若一幅画。护堤是新砌的,新造的护栏还散发着木头的香味,含苞的花儿在一阵风里哗啦啦拆开,香气漫过来,在这天然氧吧,大口吸气,舌尖上的清凉,仿若露珠,吐纳之间,已是神清气爽,心头一热,大概是蜂蜜酒的劲儿才涌上来,热浪在胸间如小兽一样东奔西撞,在城市的公交车上,地铁里被汗水和浊气挤压过的人,在乔河,感觉自己高贵如神。
广场前后,都是小花园,青砖箍起的菱形图案围成的墙,矮壮的月季开得五颜六色,不远处屋舍井然,很熟悉的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安架房,百姓人家的朴素房子。房前屋后都披满花,香草葳蕤,明媚的初夏在乔河有种说不出的温存,四个大红灯笼高悬于一棵老树上,喜庆的意思就点到为止了。
一个醒目的客栈指示牌,赫然写着秀琴客栈,秀琴,我轻唤,秀琴,我再唤,心中激荡,分明是喊魂。秀琴是我的小名,我的长姐叫琴,我一出生,母亲就唤我秀琴。人生的路曲曲折折,为了一个城镇户口,我有一个新的名字,秀琴便是亲人对我的溺称了。在乔河村,我遇到了秀琴,在乔河,一个我和另外一个我相逢,感觉自己似乎早已在这里居住,至少,曾在这里落脚。客栈指示牌上留着电话,如果我拨打过去肯定会有一个接听的女人,她会问我吃不吃饭?住不住店?不能打,打过去,我就是客人。
想起最爱的姐姐在云南旅游时,在当地给我快递了鲜花饼,千里迢迢的情义,一骑红尘我窃笑,无人知是花饼来。那是被宠上天的感觉,骄傲地打开花饼的包装,做作着用兰花指拈着花饼送进嘴里,咬一口芬芳四溢,细品,猜测着玫瑰花、核桃、黑芝麻、蜂蜜做馅,猪油发过的起面做皮,经由手工揉、搓、擀、压成饼状,大火烤,小火煨,终成名贵点心。秀琴客栈,玫瑰花饼应该是她的招牌。
我这个秀琴和客栈的秀琴应该都是世上的清贫人,恰逢其时,恰逢盛世,同浴泼天的恩情,一个秀琴勤劳致富,一个秀琴用笔写下勤劳致富的故事,它日,两个秀琴定然相认,就在玫瑰园里,她为我簪红花,我为她留倩影,心底里都是如月如水。
再望一眼红尘中的秀琴客栈,犹如刻在三生石上的一个记号。
千株万株玫瑰花随风而动,如云似霭,是为无上盛景。采摘玫瑰的人,若花神、花妖、花仙子。窃笑,不要自恋啦,无非是一群被花迷醉的俗人,忘却俗事,只说花事。
在玫瑰园打理花的女子叫霞,热烈又青春的一个人,黑发红唇,有都市风,面若朝霞,似晚霞,名字和人浑然天成,一团一团,一朵一朵都是霞的炫烂。我们目光交汇时,温暖亲切,我断定,这样的女子可对你诉说往事,也会给自己期许未来。
女子讲述,她是本村人,家贫,母病,高中毕业就去了杭州打工,学历低,在工厂流水线上一干就是两年,第三年,她想换个工作,在餐厅做了服务生,还是最辛苦的工作,还是拿很少的报酬,但家里需要她源源不断地寄钱来,她有什么办法,她能有什么办法。
在异乡,人如蝼蚁,她疲于奔命,被奴疫的命,不苦是假的。身心俱疲的时候,她就逃回家来,母亲的心脏病时好时坏,做不了重活,父亲种了十几亩土地的粮食,家有余粮,粜出去,换不来多少钱。母亲的医药费,弟弟的学费,快要蹋掉的房子,哪一样都赶着要钱去补。她在家歇两天,在母亲的泪光中又一次踏上打工的路。
回忆往事,多少意难平,都锁在烟眉里。
逢年过节,打工的人大多都回了家,她留下来,干一天给两天的工钱。年三十的夜,她在为别人的年夜饭端盘布菜,看别人把酒言欢,庆团圆。凌晨,客人散去,她收拾杯盘狼藉,但见高楼外,烟花明明暗暗。
母亲打来电话:“我的娃,你好吗?”她咽下声音里的泪,转帐给家里,证明一切都好。花季少女,被生活的重担碾压,而那个好字,分开来却分明是女子,她哭了,思乡,念父母弟弟,恨光阴,而那个好字,象一个笑话。
钱挣得多一点,她给父母亲买了智能手机快递回家,手机视频,母亲笑,父亲也笑,眉头似有所舒展,眼中也有亮光,她心中熨帖,感觉日子没有那么苦了。
好消息不断传来,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养猪、养鸡、养蜂、种庄稼、种药材、种花、种果子、种草,都有各种补助。母亲的病办理了大病、慢病保险,住得起医院了,做了心脏架桥手术,母亲心脏有力,脸上有了红晕。弟弟上学有各种补助,上大学无息贷款,大学里还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有助学金,老家的房屋拆了重建也发放了补助款。
弟弟给她打来电话,详细述说,在脱贫攻坚战斗中,乔河村整合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建成了美丽乡村旅游示范村。
她和母亲在视频中对望,母亲在穷光阴,病身体里疏漏的母爱铺天盖地的向她涌过来,对她说:“我的娃,咱家不穷了,你回来吧。”声音有泪,含着慈母心里是对女儿的愧疚和过往生活的悲凉。
她回来了,回到了她的乔河,那时,花正开得一蹋糊涂,蜂来蝶往,水泥路四通八达。老房子掩在绿意与花朵中,象童话。村里的臭水沟已注入清流,潺潺小溪上铺桥,桥和溪相映成趣,一曰便民,二曰风景,恍若江南。
树蓬勃生长,花如期绽放,芝樱、牡丹、芍药、玫瑰……二十四节气广场人聚人散,提醒着人勤花开。
妙龄的女子,左手牵扯一缕阳光,右手拾一缕微风,生活慢下来,心也静下来,打工的经历磨练出了她生存的基本功,她种花、养花、务花、摘花、花团锦簇地活着。
玫瑰可制花茶、制精油,还广泛应用于药材、香料加工,玫瑰一蓬又一蓬的香气袭人,这甜蜜的事业,致富的路,振奋人心。
玫瑰产业已带动当地很多人实现了劳务就业,霞,只是其中的一员。
霞在乡村舞台放声歌唱,她唱《江山》“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她唱着,热泪盈眶,而日子亮如琥珀,散发着温柔的光。
霞说,她已在一年前给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心中有信仰,对未来的日子有方向,有把握。正在恶补文化课的霞,准备参加村干部的选拔考试,投入乡村振兴的浪潮,女子,担得起好字。
离开玫瑰园,霞在向我招手笑,还不忘做广告:“绿色家园,红色福地,乔河等着你。”
在乔河,美好就设在那里,只需你一一去体会,所有的圆满,都是长长的准备,乡村振兴的路,已经铺开,就象三梁五湾的玫瑰基地,一群群的蜂儿,一桶桶的蜂蜜,早以备好了柔情,许人以圆满。
乔河村,农家乐里的食材,各样都是新鲜的,鱼池里刚刚捉来的鱼,散养的鸡,葱是园里栽的,豆腐是自己做的,酒是自己酿的……
篝火晚会和优美的号子,跳着锅庄像银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女子,依托着两当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土生土长,蓄势待发,乔河这片热土养育的景和人一起神彩飞扬。
行走在流光溢彩的乔河村,绿野与山风吹得花香散漫,深深沉醉,暗自庆幸,在最美的季节,我身在乔河,并为它低吟浅唱。
作者简介:杜富桂,女,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散文作品五十余万字,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