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嘉兴广平桥钱家(上)

嘉兴广平桥钱家(上)

一、钱陈群故居的来历

广平桥钱家通常又称天官牌楼钱家,是清朝乾隆皇帝名臣钱陈群的故居。钱陈群一生清贫,先是租屋。享受一品俸禄后,才将此屋买为己有,搬到南门莲花桥之前一直住在西门广平桥。钱陈群的长子钱汝诚任清朝兵部左侍郎兼顺天府尹,用清政府的“养廉金”在莲花桥建造新屋。钱陈群移居莲花桥后,广平桥故居(东边老屋)让给族孙钱载居住。

我曾祖钱发荣,号恒甫,清光绪贡生四品衔,在老屋西侧置地建屋,广平桥钱家由原来的五个门面拓展到十个门面。钱发荣的堂兄弟钱骏祥,号新甫,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嘉兴一中首任校长);钱熊祥,号冲甫(钱正英的祖父)住在莲花桥。他们都是钱陈群的五代孙。钱发荣的父亲钱炳森,号子芳,和钱骏祥、钱熊祥的父亲钱应溥,号子密(曾国藩幕府,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是同胞兄弟、钱陈群的四代孙,他们的父亲是钱泰吉,是钱陈群的三代孙,钱泰吉的父亲是钱复,祖父钱汝恭,曾祖钱陈群。广平桥钱宅,莲花桥钱宅,是钱陈群先后的故居,两桥钱家,同宗同根。

二、老屋新屋 三进布局

广平桥以北往西一带(从前韮溪桥至送子庵,现中山路中段电信局到新华书店前),抗战前称天官牌楼。抗战胜利后和东门的荐桥街、城中的东集街、城西的西集街连成一条街,统称中山路。东边五个门面,当时的门牌是天官牌楼55号,后改成中山路352号—354号。钱陈群迁居莲花桥后让给族孙钱载居住,后来由我祖父钱再恒(钱陈群六代孙)定居,祖父任沪杭铁路督办,英年早逝。这里是我衣胞之地,我的童年、少年都在这地方度过,经历日伪时期、国民党政府主政时期,直到解放初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树一木、一街一弄、一河一桥回忆起来,历历在目、亲切无比,感叹万千。

前埭五个门面是低矮的楼房,“一门三吊闼”式砖木结构。一楼砖石铺地,二楼是较低的地板房,住的是一般经济条件较差的平民。东面二个门面后来开了爿豆腐店。前埭的中间是个墙门间,石板铺地,实际上是大门的过道,后来也住了人。前埭和中埭之间有个石板铺地的小天井,天井西侧有间平房作厨房用,通过小天井的北门是个较大的天井,中间铺石板,两侧可植花草。中埭朝南面临天井,有三大间平房,中堂厅方砖铺地,装有落地玻璃长窗,东西两间大平房是地板间。天井西边有块大青石,石面平滑,相传是老祖宗练书法之用。中堂厅的退堂后墙是一排木板,东侧一扇门通向后埭。后埭地势稍高,座北朝南,三楼三底二层砖木结构,有二个石板台级,高出地面约五十公分,中间是客堂,东西两侧是住房,都铺上地板。客堂间安有六扇着地贝壳长窗,家具置放有序,中间放二张八仙桌,一张八仙桌和一张红木长桌紧靠一起,长桌背靠护墙析,中央挂有一幅钱载画的桂花。桂花画的两旁是一幅对联。上联:乐寿家风敬承先德,下联:诗书世业佐启后坤。钱循懿撰句,钱海一敬书。两位都是父亲的堂兄,均在上海中学和大学任教。前者是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的父亲,后者的女儿钱笑海,解放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在上海退休。两个八仙桌的左右是两排坐椅和茶几,每排有三个坐椅和两个茶几。西首墙上挂有一幅照片,中间坐的是钱发荣,其中还有钱骏祥。如此珍贵的画、对联和老照片,均在“文革”中破“四旧”不翼而飞。西屋是祖母的居室,东房有时外婆来住。楼上中堂间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灵堂,西首是母亲的卧室,父亲母亲就在这房间成婚,母亲一直住到病故。东首间是我和弟弟的卧室。中间灵堂背面,有一排木板相隔,成了东首间和西首间的通道。楼下客堂间挂画和对联的木板背后,安置一个上下的楼梯。在楼梯的下面,即挂画和对联的木板背后,有一个小小空间,堆放杂物的楼梯间。楼梯间的后墙中间,镶嵌几块石碑,其中一块是乾隆帝御题诗碑。乾隆三十一年(1766)再次南巡时,索看钱陈群所著《香树斋文集》,其中有关歌颂其母陈书夜纺授经时的诗文。乾隆帝阅读后深受感动,辄成二绝句,并御题“清芬世守”四字,鼓励钱氏。

(一)

篝灯课读澹安贫,义纺经锄忘苦辛。

家学白阳诸绘事,成图底事待他人。

(二)

五鼎儿诚慰母贫,吟诗不觉鼻含辛。

嘉禾欲读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

乾隆壬申春正之五日

第一首诗大意是赞扬陈书灯下督促子女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第二首诗大意是,儿孙们都读书成才,身列名位,可以告慰母亲,陈书事迹可与欧阳修母亲媲美,可写入嘉兴贤妻良母传。陈书和钱陈群母子两人均入编《清代名人传略》([美]恒慕义主编,1944年美国出版)。介绍陈书约有一千字,介绍钱陈群约一千二百字。可见美国人十分了解清代人才情况。当年后墙上的石碑有护壁木板遮挡这镇家之宝,深藏楼梯后面二百五十年未被发现,后来木板去掉后,露出真迹。将石灰抹在石碑上,在“文革”时逃过一劫。中山路拆迁时加以收藏。我们已将此御碑捐赠给梅湾街“清芬世守”纪念馆。

三楼三底两侧是东厢房和西厢房,都是砖铺地的平房。东厢房是厨房,有扇边门通向约有半亩地面积的小园。园内有些假山约有二人高。小园外面是大园,约三亩地,栽桑植竹种菜。西厢房有盘石磨,是碾米磨粉的地方,也有扇边门通向西面,有个月洞,通过月洞就是西面五个门面的新屋。东西厢房、后埭、中埭之间有个规正的天井。西边有棵桂花树,花繁叶茂,八月金香扑鼻;东边有棵梅花树,隆冬发出阵阵苦寒来的清香,这两棵树相传是钱载所栽。中间安置四个大荷花缸,盛夏荷花挺拔,“出污泥而不染”。听母亲讲每年荷花怒放时,南门清芬堂的冲甫三公公(钱正英的祖父)要来摘荷花,紧靠荷花缸南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大石槽,种植菖蒲,端午时节散发阵阵清香。

西面的五个门面,是后来曾祖父钱发荣所建和东面的老屋相比,称之新屋。也是坐南朝北。前埭五个门面,也是低矮的二层砖木结构,正中央一间较高大,楼前一根黄梁雕花,宣示正门。石板铺地,专作停轿子用。中埭比前埭要高出一米多,三楼三底都是起居室。中埭和前埭之间有一狭长的天井,种植花草。中埭和后埭之间的东侧有一排东西向的平房,作为厨房和柴房之用。这排平房和中埭东房之间有一条弄堂,约一米多宽,是中埭通往后埭的通道。后埭稍高一些,也是三楼三底,比中埭要高大。中堂间方砖铺地,堂中央挂有思永堂匾,是曾祖父钱发荣所题。东西两侧的卧室都是地板间,面积稍大于东面的老屋。后埭和中埭之间有一个较大天井,天井中央是石板路,两侧种植花木。后埭东边还有一个小园有月洞通往东面老屋。小园内有座“大仙楼”,神秘莫测,藏有祖上的官袍、官帽之类遗物。平时极少有人敢插足。后埭后面有一排南北向平房作为厨房、库房用。小平房和后埭之间也有一个小天井。东侧有扇后门,通往后面一个大菜园,面积约三亩多,和东面老屋后面的桑园连成一片。

由于有几房的兄弟去外乡工作,举家迁出。后来有大房、九房、十房和我们六房的眷属仍在广平桥新老屋居住。抗战事变,有的当家人亡故,还由于儿孙们出外求学或谋生计,家中有些房屋空出来,无人居住,就出租补贴家用。1958年,嘉兴进行私房改造,实行公私合营。随后除留开自己居住房间外,其他房屋均被嘉兴房地产公司收为公有。1984年中山路拓宽改造工程,将钱家十个门面全部拆除。东面老屋的三进,尤其是中埭、后埭历时三百年的钱陈群、钱汝诚、钱载三位进士的故居寿终正寝,没有作为嘉兴城内文化古迹保留下来,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