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了台湾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又称二·二八起义,是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取基本权利的正义行动,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组成部分。

在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处理了二·二八事件,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虽然不同,对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但梳理二·二八事件历史,他们的名字却都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这两位高官便是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和台湾行政长官陈仪。

战后陈仪接管台湾

陈仪是国民党内有名的知日派,在日本留学长达九年,先后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这种资格和履历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十分罕见。

陈仪回国后先后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任职,1931年福建事变后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主席,随后又兼任福建绥靖公署主任,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从陈仪这些经历可以看出,蒋介石对这位浙江老乡是十分信任和照顾的。

陈仪担任福建省主席期间,台湾为日本人所据,1935年日本在台湾举行"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陈仪奉命到台参观,对台湾的高速发展感到惊讶。后来陈又派人到台湾考察,并于1937年出版了《台湾考察报告》,提出福建应向台湾学习的建议。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了台湾二·二八事件

曾任台湾行政长官的陈仪

1944年4月,国民政府预感到抗战即将胜利,特地成立了台湾调查委员会,为战后接管台湾做准备。调查委员会以“台湾通”陈仪为主任,对台湾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并提出了《台湾接管计划纲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并兼任警备总司令。1945年10月24日,陈从上海飞抵台北;10月25日,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及盟国,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接受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降书,被日本占据50年之久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因为台湾长期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刚刚光复,所以南京政府对其实行了不同于大陆诸省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台湾实行行政长官公署制,行政长官集行政、军事、财政、立法、司法于一身,权力远远大于内地的省主席甚至超过了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台湾光复后,按照中国官场惯例,陈仪以自己的老班底为主组建了长官公署班子,历史学者杨天石在《找寻真正的蒋介石》一书中透露,在长官公署的官员中,外省人过多,台湾人过少,副处长以上官员仅有台民1人,全省简任官214人,本省人仅12人。

在经济上,台湾实行严格的经济统制,烟、酒、火柴等日用品均实行专卖制度,官办的专卖局几乎垄断了台湾经济的方方面面,大小民族企业和小商小贩均遭重创,致使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台湾民间甚至有“五天五地”之说:“惊天动地(盟军轰炸)、欢天喜地(台湾光复)、花天酒地(接收官员)、黑天暗地(暴政统治)、呼天唤地(物价飞涨)。”

行政长官制和吏治的腐败让台籍精英倍感失望,陈仪严格执行的专卖制度又危及到了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几乎与此同时,大陆国统区的经济崩溃也波及到了台湾。在这种背景下,台湾百姓的激烈情绪就像地下运行的岩浆,一旦遇到突破口就会喷薄而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处于火山口上的陈仪对于即将面临的险情居然毫不知情。

事件的蔓延与陈仪的对策

二·二八事件导火索其实是一起偶然的官民冲突。

1947年2月27日下午,烟酒专卖局缉私警员叶德根等人在台北市南京西路查获寡妇林江迈贩卖私烟,林跪地求饶,围观百姓也帮忙求情,但缉私人员不予理会,并用枪管打伤林的头部。缉私警员此举引发众怒,遭众人追打,其中一名缉私队员傅学通开枪射击,慌乱中击中路人陈文溪,陈医治无效,当晚死亡。

2月28日上午,《中外日报》报道了此事,台湾省政治协会也发起抗议;下午,数百名百姓游行示威,包围了烟酒专卖局台北分局,打死打伤缉私队员4人,游行队伍还冲击行政长官公署,抢夺警卫枪支并向卫兵开枪,卫兵还击,当场打死打伤6人,逮捕6人;示威百姓情绪更加激烈,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向全省广播,批判政府的贪污腐败,号召民众驱逐贪官污吏;3月1日,台湾各地纷纷响应,围攻政府机关及军警驻地,从要求惩治凶手发展为政治抗争。此后,事件愈演愈烈,分别向不同方向发展,一是要求政治、经济改革,一是夺械暴动,推翻国民党政权。

作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陈仪又是如何应对这场变局的呢?

一是与民众代表接触,做了一些让步。3月1日,省参议会议长黄朝琴等人谒见陈仪,要求撤销戒严令,释放被拘民众。陈仪答应了黄朝琴等人的要求,并派有关官员代表政府与省市参议员、国民参政员、国大代表等组成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6日,处理委员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称:“我们的目标在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省的政治改革,不是要排挤外省同胞。”当天晚上,陈仪在广播中回应了处理委员会关于政治改革的提议,表示拟将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省政府,省府委员及各厅、处长尽量任用本省人士,并于7月1日举行县市长民选。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了台湾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

二是向南京方面提出派兵要求。3月6日,陈仪致函蒋介石,称事变“非普通民众运动可比,显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叛乱行为”,要求派军队两师来台,并派汤恩伯带队指挥。后来,蒋介石对陈仪的要求打了个折扣,仅派出21师全部5个团赴台,另加5个宪兵营、1个特务营及军舰数艘。

最后,陈仪发布戒严令,在全岛开始搜捕、清乡,起义惨遭镇压。3月9日,第21师师长刘雨卿率部抵达台湾;10日,陈仪宣布戒严;11日,陈电告蒋介石“肃奸工作即应逐步推进”;13日凌晨,镇压开始,对政府持批评意见的《人民导报》社长宋斐如、《民报》社长林茂生、《自由报》社长王添灯及律师林瑞端、医学博士施江南等多人惨遭捕杀,《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援引史料记载说:“每夜均有满叠尸体的卡车数辆,来往于台北—淡水或基隆间。3月底,基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从海中漂上岸的尸体。有的尸体亲人围坐而哭,有的则无人认殓,任其腐烂。”这次镇压直到5月16日方告终结,据学者考证,期间至少有近千台胞死亡或失踪,加上其他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涉及台胞总数应该在2000人以上。

蒋介石对陈仪治台失败深为不满,他在日记中写道:“台湾暴民乘国军离台,政府武力空虚之机,发动全省暴动,此实不测之祸乱,是亦人事不藏,公侠(陈仪字公侠)疏忽无智所致也。”3月16日,蒋决定陈仪去职;4月22日,蒋介石主持行政院会议,决定撤销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成立台湾省政府,任命有法律和外交背景的魏道明为省主席,陈仪黯然离台。

白崇禧的台湾之行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面对日渐失控的台湾局势,蒋介石派国民党内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飞台宣慰。与陈仪武力镇压的主张不同,白崇禧对事件的处理基本持怀柔政策。

3月6日,台湾省参议会议长黄朝琴密电蒋介石,指出“台北民众暴动,实缘省署施政有失,民心积怨所致”,恳求中央政府速派大员赴台处理。7日,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委李翼中飞南京汇报,蒋介石两次召见李翼中,询问台事。李翼中向蒋详析了二·二八事件的来龙去脉,直陈长官公署体制引发台胞痛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9日,蒋介石约见国防部长白崇禧,决定派其赴台宣慰。

作为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不但不是蒋介石嫡系,而且在历史上和蒋还有许多恩恩怨怨,蒋介石为什么在这个紧要关头派白出马呢?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了台湾二·二八事件

赴台宣慰期间,白崇禧(中)与台湾原住民合影

据白崇禧之子白先勇透露,蒋介石之所以让白崇禧出马,一是因为他是国防部长,对军队有约束力;二是白崇禧的民间信誉和公信力都很高,能镇得住场;三是那个时候两人的关系非常好,蒋介石信任他,相信他的危机处理能力。

白崇禧果然没有辜负蒋介石的重托,他去台湾第一天就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布通告,宣告“采取宽大为怀的精神来处理”。当天晚上6时30分,白崇禧又通过广播遍谕台胞:“在政治制度上,决将现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各县市长可以定期民选,各级政府人员以先选用台省贤能为原则,在人事上不分畛域,一律平等待遇。在经济上极力奖励民营企业,发展国民经济。至于此次与事变有关之人民,除共党分子煽惑暴动、图谋不轨者,决予惩办外,其余一律从宽免究。”

白崇禧3月17日来台,4月2日离开。在这短短的16天里,白氏足迹几乎踏遍了台湾全岛,与台湾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转达中央政府的抚慰之意。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两名上将直接参与了台湾二·二八事件

去台后的白崇禧

白崇禧在台期间,滥杀无辜现象得到遏制,但仍有个别台胞被杀。3月28日,白崇禧召集台湾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和宪兵团长张慕陶开会,专门指示:“一、现所拘捕关于二·二八事件之人犯,从速依法审判;二、今后拘捕人犯,必须公开依照规定手续为之;三、除台省警备总部以外,其他机关一律不得发令逮捕人犯;四、凡曾参加暴动之青年学生,准予复学,并准免缴特别保证书及照片,只须由其家长保证悔过自新,即与免究。”

白崇禧回南京后,还非常关心二·二八事件,台湾警备司令部呈报到国防部最后一批关于二·二八的案子,其中有18人被判死刑。白崇禧看到后全部改成有期徒刑,送到蒋介石那里去,蒋批了一个“可”,这个“可”字救了18条鲜活的生命。

陈仪和白崇禧后来都去了台湾,陈仪被蒋介石以叛乱罪枪杀,白崇禧则于十几年后在寓所暴卒——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