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了台灣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又稱二·二八起義,是台灣人民反專制、反獨裁、争取基本權利的正義行動,是中國人民解放鬥争的組成部分。

在當時的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處理了二·二八事件,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雖然不同,對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也不盡一緻,但梳理二·二八事件曆史,他們的名字卻都成為繞不開的話題。這兩位高官便是時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和台灣行政長官陳儀。

戰後陳儀接管台灣

陳儀是國民黨内有名的知日派,在日本留學長達九年,先後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這種資格和履曆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十分罕見。

陳儀回國後先後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任職,1931年福建事變後被任命為福建省政府主席,随後又兼任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軍政大權集于一身——從陳儀這些經曆可以看出,蔣介石對這位浙江老鄉是十分信任和照顧的。

陳儀擔任福建省主席期間,台灣為日本人所據,1935年日本在台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陳儀奉命到台參觀,對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後來陳又派人到台灣考察,并于1937年出版了《台灣考察報告》,提出福建應向台灣學習的建議。

 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了台灣二·二八事件

曾任台灣行政長官的陳儀

1944年4月,國民政府預感到抗戰即将勝利,特地成立了台灣調查委員會,為戰後接管台灣做準備。調查委員會以“台灣通”陳儀為主任,對台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并提出了《台灣接管計劃綱要》。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任命陳儀為台灣行政長官,并兼任警備總司令。1945年10月24日,陳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及盟國,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接受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的降書,被日本占據50年之久的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因為台灣長期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剛剛光複,是以南京政府對其實行了不同于大陸諸省的政治和經濟體制。

在政治上,台灣實行行政長官公署制,行政長官集行政、軍事、财政、立法、司法于一身,權力遠遠大于内地的省主席甚至超過了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台灣光複後,按照中國官場慣例,陳儀以自己的老班底為主組建了長官公署班子,曆史學者楊天石在《找尋真正的蔣介石》一書中透露,在長官公署的官員中,外省人過多,台灣人過少,副處長以上官員僅有台民1人,全省簡任官214人,本省人僅12人。

在經濟上,台灣實行嚴格的經濟統制,煙、酒、火柴等日用品均實行專賣制度,官辦的專賣局幾乎壟斷了台灣經濟的方方面面,大小民族企業和小商小販均遭重創,緻使物價飛漲,失業嚴重,台灣民間甚至有“五天五地”之說:“驚天動地(盟軍轟炸)、歡天喜地(台灣光複)、花天酒地(接收官員)、黑天暗地(暴政統治)、呼天喚地(物價飛漲)。”

行政長官制和吏治的腐敗讓台籍精英倍感失望,陳儀嚴格執行的專賣制度又危及到了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幾乎與此同時,大陸國統區的經濟崩潰也波及到了台灣。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百姓的激烈情緒就像地下運作的岩漿,一旦遇到突破口就會噴薄而出。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處于火山口上的陳儀對于即将面臨的險情居然毫不知情。

事件的蔓延與陳儀的對策

二·二八事件導火索其實是一起偶然的官民沖突。

1947年2月27日下午,煙酒專賣局緝私警員葉德根等人在台北市南京西路查獲寡婦林江邁販賣私煙,林跪地求饒,圍觀百姓也幫忙求情,但緝私人員不予理會,并用槍管打傷林的頭部。緝私警員此舉引發衆怒,遭衆人追打,其中一名緝私隊員傅學通開槍射擊,慌亂中擊中路人陳文溪,陳醫治無效,當晚死亡。

2月28日上午,《中外日報》報道了此事,台灣省政治協會也發起抗議;下午,數百名百姓遊行示威,包圍了煙酒專賣局台北分局,打死打傷緝私隊員4人,遊行隊伍還沖擊行政長官公署,搶奪警衛槍支并向衛兵開槍,衛兵還擊,當場打死打傷6人,逮捕6人;示威百姓情緒更加激烈,占領了廣播電台并向全省廣播,批判政府的A錢腐敗,号召群眾驅逐貪官污吏;3月1日,台灣各地紛紛響應,圍攻政府機關及軍警駐地,從要求懲治兇手發展為政治抗争。此後,事件愈演愈烈,分别向不同方向發展,一是要求政治、經濟改革,一是奪械暴動,推翻國民黨政權。

作為台灣省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陳儀又是如何應對這場變局的呢?

一是與群眾代表接觸,做了一些讓步。3月1日,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等人谒見陳儀,要求撤銷戒嚴令,釋放被拘群眾。陳儀答應了黃朝琴等人的要求,并派有關官員代表政府與省市參議員、國民參政員、國大代表等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6日,處理委員會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稱:“我們的目标在肅清貪官污吏,争取本省的政治改革,不是要排擠外省同胞。”當天晚上,陳儀在廣播中回應了處理委員會關于政治改革的提議,表示拟将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省政府,省府委員及各廳、處長盡量任用本省人士,并于7月1日舉行縣市長民選。

 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了台灣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

二是向南京方面提出派兵要求。3月6日,陳儀緻函蔣介石,稱事變“非普通群眾運動可比,顯系有計劃有組織的叛亂行為”,要求派軍隊兩師來台,并派湯恩伯帶隊指揮。後來,蔣介石對陳儀的要求打了個折扣,僅派出21師全部5個團赴台,另加5個憲兵營、1個特務營及軍艦數艘。

最後,陳儀釋出戒嚴令,在全島開始搜捕、清鄉,起義慘遭鎮壓。3月9日,第21師師長劉雨卿率部抵達台灣;10日,陳儀宣布戒嚴;11日,陳電告蔣介石“肅奸工作即應逐漸推進”;13日淩晨,鎮壓開始,對政府持批評意見的《人民導報》社長宋斐如、《民報》社長林茂生、《自由報》社長王添燈及律師林瑞端、醫學博士施江南等多人慘遭捕殺,《找尋真實的蔣介石》援引史料記載說:“每夜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來往于台北—淡水或基隆間。3月底,基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的屍體。有的屍體親人圍坐而哭,有的則無人認殓,任其腐爛。”這次鎮壓直到5月16日方告終結,據學者考證,期間至少有近千台胞死亡或失蹤,加上其他不同程度的受害者,涉及台胞總數應該在2000人以上。

蔣介石對陳儀治台失敗深為不滿,他在日記中寫道:“台灣暴民乘國軍離台,政府武力空虛之機,發動全省暴動,此實不測之禍亂,是亦人事不藏,公俠(陳儀字公俠)疏忽無智所緻也。”3月16日,蔣決定陳儀去職;4月22日,蔣介石主持行政院會議,決定撤銷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台灣省政府,任命有法律和外交背景的魏道明為省主席,陳儀黯然離台。

白崇禧的台灣之行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面對日漸失控的台灣局勢,蔣介石派國民黨内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飛台宣慰。與陳儀武力鎮壓的主張不同,白崇禧對事件的處理基本持懷柔政策。

3月6日,台灣省參議會議長黃朝琴密電蔣介石,指出“台北群眾暴動,實緣省署施政有失,民心積怨所緻”,懇求中央政府速派大員赴台處理。7日,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委李翼中飛南京彙報,蔣介石兩次召見李翼中,詢問台事。李翼中向蔣詳析了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直陳長官公署體制引發台胞痛恨,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9日,蔣介石約見國防部長白崇禧,決定派其赴台宣慰。

作為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不但不是蔣介石嫡系,而且在曆史上和蔣還有許多恩恩怨怨,蔣介石為什麼在這個緊要關頭派白出馬呢?

 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了台灣二·二八事件

赴台宣慰期間,白崇禧(中)與台灣原住民合影

據白崇禧之子白先勇透露,蔣介石之是以讓白崇禧出馬,一是因為他是國防部長,對軍隊有限制力;二是白崇禧的民間信譽和公信力都很高,能鎮得住場;三是那個時候兩人的關系非常好,蔣介石信任他,相信他的危機處理能力。

白崇禧果然沒有辜負蔣介石的重托,他去台灣第一天就以國防部的名義釋出通告,宣告“采取寬大為懷的精神來處理”。當天晚上6時30分,白崇禧又通過廣播遍谕台胞:“在政治制度上,決将現在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各縣市長可以定期民選,各級政府人員以先選用台省賢能為原則,在人事上不分畛域,一律平等待遇。在經濟上極力獎勵民營企業,發展國民經濟。至于此次與事變有關之人民,除共黨分子煽惑暴動、圖謀不軌者,決予懲辦外,其餘一律從寬免究。”

白崇禧3月17日來台,4月2日離開。在這短短的16天裡,白氏足迹幾乎踏遍了台灣全島,與台灣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接觸,轉達中央政府的撫慰之意。

 在國民黨進階将領中,有兩名上将直接參與了台灣二·二八事件

去台後的白崇禧

白崇禧在台期間,濫殺無辜現象得到遏制,但仍有個别台胞被殺。3月28日,白崇禧召集台灣警備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和憲兵團長張慕陶開會,專門訓示:“一、現所拘捕關于二·二八事件之人犯,從速依法審判;二、今後拘捕人犯,必須公開依照規定手續為之;三、除台省警備總部以外,其他機關一律不得發令逮捕人犯;四、凡曾參加暴動之青年學生,準予複學,并準免繳特别保證書及照片,隻須由其家長保證悔過自新,即與免究。”

白崇禧回南京後,還非常關心二·二八事件,台灣警備司令部呈報到國防部最後一批關于二·二八的案子,其中有18人被判死刑。白崇禧看到後全部改成有期徒刑,送到蔣介石那裡去,蔣批了一個“可”,這個“可”字救了18條鮮活的生命。

陳儀和白崇禧後來都去了台灣,陳儀被蔣介石以叛亂罪槍殺,白崇禧則于十幾年後在寓所暴卒——當然,這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