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寺巷

嵯峨寺巷因寺得名,寺却没了。巷位于解放街道辖区,城区北部,东与曾家巷、天王寺相会,西接坛子巷,中通吕屋巷,略呈弧形。西段地势略高。长245米,宽2至4米,属居民区。
巷道中段原有嵯峨寺,巷以寺得名。清同治《赣县志》载有嵯峨寺巷名。全国叫嵯峨寺的,唯有赣州这一处。缘于赣州城山形地势呈高峻之状,于此嵯峨险峻之上建的寺院,是为嵯峨寺。
嵯峨寺,为明郭雪机先生殉节处。郭雪机,即郭维经,明末以吏部、兵部两部尚书名义督师守赣,城破,入嵯峨寺自焚而死。
原嵯峨寺庙宇早在清末民初已废除部分。清末废科举后,1906年,赣县第一所县立高等小学堂设在爱莲书院内,当时招收的学生多是16岁左右的少年。1910年左右,赣县增设第二所县立高等学堂,校址即在今嵯峨寺小学内,民国初期改名县立第二小学,又名县立模范小学;在抗战时期,为赣州镇中心国民学校第四校,后易名嵯峨小学。是故,嵯峨寺小学是一所名符其实的百年老校。
嵯峨寺,因建在嵯峨山峦,遂得名。嵯峨,有多层意思。可指山高峻貌。《楚辞·淮南小山》之《招隐士》有载:“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王逸 注:“嵯峨嶻嶭,峻蔽日也。”唐代 唐彦谦 《送许户曹》诗:“将军楼船发浩歌,云樯高插天嵯峨。”明代梁辰鱼《浣纱记·投吴》:“宝殿嵯峨对紫宸,帘栊映碧云。”
峻青 《海滨仲夏夜》:“这儿的山,没有江南的山那样纤巧秀丽,但却非常雄伟、嵯峨。”也指高耸的山。宋代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欧阳公谪夷陵时,诗云:‘江上孤峰蔽绿萝,县楼终日对嵯峨。’”也可理解为屹立。唐代姚合 《送潘传秀才归宣州》诗:“ 李白 坟三尺,嵯峨万古名。”宋代范成大 《春日览镜有感》诗:“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
清代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运骨于气者,如纵舟长江大海间……苟能操舵觇星,立意不乱,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韩欧诸子所以独嵯峨于中流也。”柳亚子 《论诗六绝句》之四:“浙西一老自嵯峨,门下诗人亦未讹。”还可理解为坎坷不平。明代钱士升 《满庭芳》词:“往事千端,闲愁万斛,世情无数嵯峨。”
赣州城自古山峦叠嶂,有“三山五岭”之说。亦即赣州城内官衙、庙宇、学校、商铺、人家多建于三山五岭之上,除了临着涌金门、建春门、百胜门的街道人家,所有的建筑多在嵯峨的山岭之上,是故,赣州城从来不怕水淹,即使洪水入城,也绝上不了山岭,只是稍稍淹过城门路面,那便是下棉布街、云峰巷也淹不到。这便是嵯峨之山筑城的好处。
赣州古城,榕树遍布,不仅三江六岸榕树迤逦,便是城内也处处可见其巨大身形。三江六岸的榕树主要栽种于清乾隆初年,因为洪水时常把堤坝冲毁,时任赣县知县的张照乘便率领全城兵民在江岸种了大量榕树,以致今天蔚然成景。
如今,嵯峨寺早已被深埋,成了历史中的灰土。然而,嵯峨寺又仿佛没有死去。一座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学校生存着。
嵯峨寺小学操场上,生长着一棵赣州最大的古榕树。在水东七里古镇还存活着108棵古榕树。在城内的赣州公园、龟角尾码头、南门口、嵯峨寺小学、赣南宾馆内等处也还存活着少数古榕树,其中以嵯峨寺小学院内的那棵最为壮观。
嵯峨寺小学校园不大,东西对峙着两栋大楼,之间空坪上便是这棵巨榕。看到巨榕,很容易让人想象是面对赣州古城的生命之子。古榕一身披绿,顶天立地,姿态从容,华贵高雅。
它足足有七人环抱之巨大,胸径二米有五,枝叶纷纭形如华盖,触及两边房宇,散向四面天穹,一年四季与风作戏,与云缠绵,与雨调情。它茂盛健壮的生命仿佛正当壮年,好半天才从标牌记上读懂它竟然已有了三百余年的生命历程。可看它绿叶常青英姿勃发的模样,再经千年风云它也不老。
于榕树下,于绿荫里,于风景中,汲取知识、阅读人生,是这里师生的一种幸福。与一棵象征着赣州城生命的树相对,这种相互阅读,人类的生命会崇高起来。
当温暖的阳光倾洒下来,遍地碎叶被涂抹得如金般灿烂。一片温情、百行诗歌泛起在诗人胸的田园。
注:《赣州府志》:清同治十二年,魏瀛主修,卷之三《舆地志》之《城池》中有载:“(凤凰)池左为坛背巷,外通中塞,稍前右转,为嵯峨寺巷。过此即入牌楼街。”第102页。
《赣县新志稿》:民国三十五年,陈建中总纂,《人文编》第十八章《胜迹》,第133页。
文/文瑞,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