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周玉梅 齐喜奎 齐喜申
图·整理‖顾文
注:本文整理于2020年清明节。
1994年,岁在甲戌,农历十月,神医华佗墓,有一株与众不同的脱皮榆(学名榔榆),红黄绿三色交错的榆叶,依然矗立在树冠,枝头翠绿的榆钱,依然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万物有灵,草木有情,世间有爱,四方百姓,闻讯而至。
榆树位于神医华佗墓碑楼东北方向,榆枝直指水渠对面的石寨村,如同神医的护佑和召唤,有人称之为奇树。
神医华佗一生深谙民间疾苦,不图名,不为利,不畏官,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以高尚的医德济渡世人,他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针灸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各地的群众,对神医华佗的民间信仰,由来已久;在许昌的神医华佗墓园附近,当地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对神医华佗尤为敬仰。
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石寨村村民周玉梅生于1931年,现年89岁,自1994年至2004年,她义务守护神医华佗墓园达十年之久。(本文作者顾文先生上次写的是关于修复华佗墓的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近40年前,修复许昌华佗墓时,曾发生一件奇事)
据她回忆,石寨村村民齐子栋(1915年—1995年),在五十岁时,腿痛难忍,四处求医无效,后由于对神医华佗的信仰,精诚所至,再加上合理锻炼,腿疾竟然慢慢好了。
自七十年代始,齐子栋每日早上,扛着铁锨,拿着笤帚,无论寒冬酷暑,义务清扫神医华佗墓地,长达二十年之久。
据周玉梅回忆,197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夜晚,大雪纷飞,十六日早上,齐子栋发现神医华佗墓被盗,由于盗墓者所挖盗洞深度在1.1米—1.2米左右,估计他们不会挖到什么东西,他用铁锨把坟土进行了回填。
下图:中间为周玉梅。(左为作者)
1979年正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连降大雪,那是在二十三日早上,雪停了,齐子栋发现神医华佗墓又被盗挖,当时周玉梅路过神医华佗墓时,见到盗墓者挖出的两根肋骨和一根小腿骨,他俩顿时伤心落泪,悲痛万分!周玉梅又见本村村民齐喜奎,就把他喊到了神医华佗墓地。
齐喜奎生于1949年,现年71岁,对于那时挖出的三根骨头,他是这样回忆述说的:
那两根肋骨长约22—24厘米,小腿骨(胫骨)长度约43—45厘米。这些骨头,颜色白中泛黄,略有红丝,最为奇特的是这三块骨头表面光滑细腻,质地坚硬,用周玉梅的话说像是玉石一样!
根据小腿骨的长度,可以推断,这个人的个子可不低,身高最起码在1.75—1.80米左右。另外盗墓者还挖出一些汉砖,其长度约有40厘米,宽度约20厘米,厚度约4.5厘米,汉砖正面还有各种各样的纹饰。
下图:齐喜奎(右)与作者(左)合影。
此次,盗墓者是从神医华佗墓碑楼以北60—70厘米处开挖的,其盗洞深度约有两米,洞口直径一米左右,墓地深层全是金黄色的细黏土,盗墓者当时把挖出的骨头和砖块均丢弃在盗洞以西一米之处。
据喜奎叔回忆,当时齐子栋含泪跪拜在神医华佗墓地,他双手虔诚地捧着神医华佗的遗骨,小心翼翼地顺着盗洞边缘的土层,一一把神医华佗的肋骨和腿骨轻轻地滑入墓穴之中,后来他又用铁锨把坟土和砖块进行了回填。
封土完毕,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天空阴暗,此时空中的太阳突然钻出了厚厚的云层,暖暖地照在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汉魏大地上!入土为安,心到神医知,这是令人永生难忘的一刻!
2019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五日),我去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探望正在医院康复的原石寨村党支部书记齐喜申,齐书记是老党员,他从1978年到2004年一直在石寨村任党支部书记。
据齐喜申书记回忆,1979年腊月二十八日夜,呼呼的东北风刮了整整一夜,华佗墓又被盗挖,大年二十九日,大风仍然没有停,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齐书记来到现场,发现了四根肋骨,长度在24—25厘米左右。
下图:齐喜申近照。
此次,盗墓者是从华佗墓碑楼向北一米之处下手的,挖了一个长约60厘米,宽50厘米左右的洞口,深度在1.70—1.80米左右,底层挖出的全是青泥(淤泥和淤沙的混合物),齐书记独自一人先把肋骨放入墓穴,后用铁锨回填了所有被挖出的坟土。
后来村民都说,大年二十九了,还不让神医华佗爷过个安稳年,这些盗墓者一定会有报应的!在愤恨之余,大家转念一想,也许盗墓者也给我们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神医华佗确有其人!神医华佗的确葬在了现在的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石寨村的神医华佗墓园,这里才是真正的神医华佗墓!
【作者心声】
世事无常,珍惜当下,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许昌神医华佗墓园的有关事情,趁不少亲历者尚且健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去记录了以上这些口口相传的资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下图:义务守护神医华佗墓铭记碑(正面)。
【作者简介】顾文,男,1970年生,山东青岛人,医务工作者,业余喜爱民间文学创作,曾在上海《故事会》等刊物发表过作品。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