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时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游牧民族多吃肉食,所以这个时期人们以肉类为主食,只要有条件的人家,每餐都会有肉,有的是自己饲养宰杀的,有的是狩猎之后捕获的。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话。
乳制品在这个时期也很普及,基本家家户户都会喝马奶羊奶之类的奶类,还会用奶来做成酒饮用。
炒菜在这个时候已经普及,人们开始讲究荤素搭配,会把菜切成各种形状来炒,或者是烹饪。
“酒囊”——游牧人民不拘小节,尤其喜爱饮酒,不论是葡萄酒,马奶酒还是蜂蜜酒都是他们的最爱,为了随时随地能喝上一口,就准备一个囊袋,专门用来装酒,可以挂在身上,四处携带。
“春盘面”——在原始面条中,加入羊肉和各种喜欢吃的食物,再加上胡椒,姜丝,盐调味,芳香四溢,味道鲜美。
烤饺子(煎饺的前身)、涮羊肉、烤羊腿、烤鸭、月饼、奶豆腐、奶皮子、金华火腿、土拨鼠烧烤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烤全羊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老百姓生活还是很不错的,物价低廉,家家户户基本都能吃饱穿暖,肉食也不再是有钱人家才能吃上的东西,经济发展力提高,很多物品价格都很低。
一日三餐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穷苦人家,祖上八代都是普通的贫困农民,从小到大基本没有吃饱肚子过,特别是十七岁时,父母因为瘟疫死亡,无家可归后,他上山入庙做了和尚,可是没多久,又闹起了灾荒,人人都吃不饱饭,也没有多余的饭施舍给他,他就只能饥一餐饱一餐的混日子。
直到有一次,他三天都要不到一口粮食,饿晕在了街上。一个讨饭的老婆婆看他可怜,把自己讨来的烂菜叶子,豆腐,糊了的米锅巴还有一些剩菜剩饭都混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喂给了朱元璋吃,当时的他觉得这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他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把这个菜(被改良过)当成了珍馐美味,每天都让御厨做给他吃,还赏赐给有功的大臣们。
这道菜到现在都还是某些酒店内的“大菜”——珍珠翡翠白玉汤。
为了延续勤俭节约的美德,朱元璋坚持每天吃豆腐这道菜,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以前艰苦的日子,这个行为一直持续到之后,好几位皇帝都会天天吃,但是风气慢慢变了,到后来,居然变成了是吃百灵鸟的鸟脑,吃一餐需要杀近千只百灵鸟。
对美食的奇怪追求,导致当时皇帝一个月伙食费需要一万一千两白银,足够一个普通人家生活一辈子还用不完。(一斗米只要20文钱)
“白银如意”——朱元璋刚入红巾军时,经常去厨房帮忙烧火,便学会了这个点心,是用发酵的面粉加上碱水揉匀,去酸味后加白糖入锅中用大火蒸熟,形状如盛开的花朵,色泽白皙,松软甜腻。(类似我们现在的开花馒头,后在民间还演变成了花卷,糖角等食物)
“西瓜子”——《酌中志》中记载明神宗朱翊钧说的: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说明明朝都有好多人嗑瓜子了。
“辣椒”——明朝后期才从美洲传入我国,起初又名“番椒”"海椒”“秦椒”等等。
“玉米”——明朝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地区发现玉米,种植到整个南美洲,1494年被带入西班牙后,才逐渐传入我国内,成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最早记载的书时间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明朝1575年传入中国,最初作为观赏型植物被人们种植,18世纪中期才开始被大量栽培食用。
“土豆”——明朝末年由船只运送,漂洋过海到达中国境内,最开始是只有达官贵族才能品尝的美味。
“红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从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
“南瓜”——明朝时期由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从广东转闽、浙沿海寻求贸易,南瓜即由这批番人引入我国。
“番茄鸡蛋汤”“卤鸭、烤鸭、烧鸭”“水晶鹅、糟鹅掌、腊鹅”“腌螃蟹”“馄饨鸡”“带骨鲍螺”“烩通印子鱼”“火熏肉”“包儿饭”“烧芦花猪”“荷包饭”等等,这些都是明朝人会吃的菜式。
烹饪技术上,和我们现在已经相差不大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等。
明代书籍记载,有具体制作方式和名称的菜式就有280多道。
《膳羞》中有记录皇帝一日膳食种类:早膳——筭(suàn)子面、香米饭、炉煿(bó,煎炒或烤干)肉、炒羊肉、黄菜炒猪肉、蒸猪蹄肚、煎烂拖虀(jī)鹅、撺鸡软脱汤、两熟煎鲜鱼、素熇插清汁、豆汤、泡茶。
午膳——香米饭、蒜酪、绿豆棋子面、丝鹅粉汤、羊肉水晶饺儿、火贲羊头蹄、咸豉芥末羊肚盘、元汁羊骨头、椒末羊肉、蒜醋白血汤、胡椒醋鲜虾、蒸鲜鱼、糊辣醋腰子、五味蒸面筋、鹅肉巴子(肉干)、烧鹅、五味蒸鸡、三鲜汤、豆汤、泡茶。
清朝——1636年—1912年
我们听过最出名的肯定要数“满汉全席”,来看看都有哪一些菜。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上图可以看出来,清朝基本上吃的东西都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了,甚至有些菜式更加复杂,还有的食谱也已经失传了。
满汉全席分为六种,来应对不同的场合。
每一种一般有108道菜,其中南菜和北菜各54种,口味有咸有甜有辣有酸,取材广泛,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而且都是珍品。
万寿宴(皇帝或者太后过生辰)、九白宴(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进贡时宴请)、廷臣宴(上元节后一日,宴请有功的大臣)、节令宴(过节的时候开宴会)、千叟宴(最盛大的宴会,清朝只开过四次,用来维护亲情等)、蒙古亲潘宴(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
清朝的人大部分由满汉两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和满蒙族人的饮食习惯大部分不相同。
汉族经过明朝的延续,已经习惯于一日三餐,而且多以谷物等为主食,蔬菜类为辅,有条件的会吃肉类。
满蒙两族则是延续了游牧民族的习惯,一日吃两餐,早餐在卯时一刻(早上六点一刻左右),晚餐一般在午时一刻(中午十二点一刻左右)。(皇帝也是一日两餐,但是中间会吃点心之类的)
皇帝每天肚子饿了,或者想吃饭的时候,就会喊传膳,一般刚喊完菜就来了,那肯定不可能是现做的。
之所以能随传随到,其实是因为这些菜很早就已经做好了,然后会温在锅中,要上菜的时候,就取出来放在食盒中。(不知道热久了的菜还好不好吃)
“宫保鸡丁”“总督豆腐”“河南烩面”“兰州牛肉面”“桂花蛋羹”“麻婆豆腐”“左宗棠鸡”“双皮奶”“白斩鸡”“啤酒鸭”“驴打滚”“绿豆汁”“涮羊肉”“回锅肉”这些都是清朝人都在吃的美食。
清朝时期延续到现在的美食品牌都有好多,如:六必居、王致和、东来顺、全聚德、月盛斋等等。
“胙肉”——还记得延禧攻略中祭祀神明后会分食的白水煮肉吗?用水煮猪肉,不加任何调料有时候做好了甚至还是生的,腥味特别重,很难吃下去。但是在清朝,祭奠过后,要君主和臣子一起分食胙肉,寓意提醒子孙要恪守祖业,谨遵孝道。
胙肉
看到有个网友说喜欢研究古代人的食谱,自己也试着做了好多种,但是味道都很寡淡,不是很好吃。
毕竟以前的调味料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再加上以前人应该口味比较轻,不像当代人重口味的食物吃多了,就比如说我就喜欢吃味重的菜,不然吃饭都吃不进去。
现在物流发达,各国有特色的调料和食物种类都越来越丰富,搭配出了各色各样的美食,但是贪吃之余,也要注意饮食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