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一個多民族的時代,由少數民族建立統一,遊牧民族多吃肉食,是以這個時期人們以肉類為主食,隻要有條件的人家,每餐都會有肉,有的是自己飼養宰殺的,有的是狩獵之後捕獲的。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這個時候流傳下來的話。

乳制品在這個時期也很普及,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喝馬奶羊奶之類的奶類,還會用奶來做成酒飲用。

炒菜在這個時候已經普及,人們開始講究葷素搭配,會把菜切成各種形狀來炒,或者是烹饪。

“酒囊”——遊牧人民不拘小節,尤其喜愛飲酒,不論是葡萄酒,馬奶酒還是蜂蜜酒都是他們的最愛,為了随時随地能喝上一口,就準備一個囊袋,專門用來裝酒,可以挂在身上,四處攜帶。

“春盤面”——在原始面條中,加入羊肉和各種喜歡吃的食物,再加上胡椒,姜絲,鹽調味,芳香四溢,味道鮮美。

烤餃子(煎餃的前身)、涮羊肉、烤羊腿、烤鴨、月餅、奶豆腐、奶皮子、金華火腿、土撥鼠燒烤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特色。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烤全羊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時期老百姓生活還是很不錯的,物價低廉,家家戶戶基本都能吃飽穿暖,肉食也不再是有錢人家才能吃上的東西,經濟發展力提高,很多物品價格都很低。

一日三餐制。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窮苦人家,祖上八代都是普通的貧困農民,從小到大基本沒有吃飽肚子過,特别是十七歲時,父母因為瘟疫死亡,無家可歸後,他上山入廟做了和尚,可是沒多久,又鬧起了災荒,人人都吃不飽飯,也沒有多餘的飯施舍給他,他就隻能饑一餐飽一餐的混日子。

直到有一次,他三天都要不到一口糧食,餓暈在了街上。一個讨飯的老婆婆看他可憐,把自己讨來的爛菜葉子,豆腐,糊了的米鍋巴還有一些剩菜剩飯都混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喂給了朱元璋吃,當時的他覺得這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後來,他當了皇帝之後,更是把這個菜(被改良過)當成了珍馐美味,每天都讓禦廚做給他吃,還賞賜給有功的大臣們。

這道菜到現在都還是某些酒店内的“大菜”——珍珠翡翠白玉湯。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為了延續勤儉節約的美德,朱元璋堅持每天吃豆腐這道菜,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以前艱苦的日子,這個行為一直持續到之後,好幾位皇帝都會天天吃,但是風氣慢慢變了,到後來,居然變成了是吃百靈鳥的鳥腦,吃一餐需要殺近千隻百靈鳥。

對美食的奇怪追求,導緻當時皇帝一個月夥食費需要一萬一千兩白銀,足夠一個普通人家生活一輩子還用不完。(一鬥米隻要20文錢)

“白銀如意”——朱元璋剛入紅巾軍時,經常去廚房幫忙燒火,便學會了這個點心,是用發酵的面粉加上堿水揉勻,去酸味後加白糖入鍋中用大火蒸熟,形狀如盛開的花朵,色澤白皙,松軟甜膩。(類似我們現在的開花饅頭,後在民間還演變成了花卷,糖角等食物)

“西瓜子”——《酌中志》中記載明神宗朱翊鈞說的: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說明明朝都有好多人嗑瓜子了。

“辣椒”——明朝後期才從美洲傳入我國,起初又名“番椒”"海椒”“秦椒”等等。

“玉米”——明朝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地區發現玉米,種植到整個南美洲,1494年被帶入西班牙後,才逐漸傳入我國内,成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最早記載的書時間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

“番茄”——原産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明朝1575年傳入中國,最初作為觀賞型植物被人們種植,18世紀中期才開始被大量栽培食用。

“洋芋”——明朝末年由船隻運送,漂洋過海到達中國境内,最開始是隻有達官貴族才能品嘗的美味。

“蕃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從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

“南瓜”——明朝時期由葡萄牙(佛郎機)殖民者從廣東轉閩、浙沿海尋求貿易,南瓜即由這批番人引入我國。

“番茄雞蛋湯”“鹵鴨、烤鴨、燒鴨”“水晶鵝、糟鵝掌、臘鵝”“腌螃蟹”“馄饨雞”“帶骨鮑螺”“燴通印子魚”“火熏肉”“包兒飯”“燒蘆花豬”“荷包飯”等等,這些都是明朝人會吃的菜式。

烹饪技術上,和我們現在已經相差不大有:燒、蒸、煮、煎、烤、鹵、攤、炸、爆、炒、炙等等。

明代書籍記載,有具體制作方式和名稱的菜式就有280多道。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膳羞》中有記錄皇帝一日膳食種類:早膳——筭(suàn)子面、香米飯、爐煿(bó,煎炒或烤幹)肉、炒羊肉、黃菜炒豬肉、蒸豬腳肚、煎爛拖虀(jī)鵝、撺雞軟脫湯、兩熟煎鮮魚、素熇插清汁、豆湯、泡茶。

午膳——香米飯、蒜酪、綠豆棋子面、絲鵝粉湯、羊肉水晶餃兒、火贲羊頭蹄、鹹豉芥末羊肚盤、元汁羊骨頭、椒末羊肉、蒜醋白血湯、胡椒醋鮮蝦、蒸鮮魚、糊辣醋腰子、五味蒸面筋、鵝肉巴子(肉幹)、燒鵝、五味蒸雞、三鮮湯、豆湯、泡茶。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清朝——1636年—1912年

我們聽過最出名的肯定要數“滿漢全席”,來看看都有哪一些菜。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圖檔來自百度百科

上圖可以看出來,清朝基本上吃的東西都和我們現在差不多了,甚至有些菜式更加複雜,還有的食譜也已經失傳了。

滿漢全席分為六種,來應對不同的場合。

每一種一般有108道菜,其中南菜和北菜各54種,口味有鹹有甜有辣有酸,取材廣泛,山珍海味應有盡有,而且都是珍品。

萬壽宴(皇帝或者太後過生辰)、九白宴(蒙古外薩克等四部落進貢時宴請)、廷臣宴(上元節後一日,宴請有功的大臣)、節令宴(過節的時候開宴會)、千叟宴(最盛大的宴會,清朝隻開過四次,用來維護親情等)、蒙古親潘宴(招待與皇室聯姻的蒙古親族)。

清朝的人大部分由滿漢兩族組成,其中漢族人和滿蒙族人的飲食習慣大部分不相同。

漢族經過明朝的延續,已經習慣于一日三餐,而且多以谷物等為主食,蔬菜類為輔,有條件的會吃肉類。

滿蒙兩族則是延續了遊牧民族的習慣,一日吃兩餐,早餐在卯時一刻(早上六點一刻左右),晚餐一般在午時一刻(中午十二點一刻左右)。(皇帝也是一日兩餐,但是中間會吃點心之類的)

皇帝每天肚子餓了,或者想吃飯的時候,就會喊傳膳,一般剛喊完菜就來了,那肯定不可能是現做的。

之是以能随傳随到,其實是因為這些菜很早就已經做好了,然後會溫在鍋中,要上菜的時候,就取出來放在食盒中。(不知道熱久了的菜還好不好吃)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宮保雞丁”“總督豆腐”“河南燴面”“蘭州牛肉面”“桂花蛋羹”“麻婆豆腐”“左宗棠雞”“雙皮奶”“白斬雞”“啤酒鴨”“驢打滾”“綠豆汁”“涮羊肉”“回鍋肉”這些都是清朝人都在吃的美食。

清朝時期延續到現在的美食品牌都有好多,如:六必居、王緻和、東來順、全聚德、月盛齋等等。

“胙肉”——還記得延禧攻略中祭祀神明後會分食的白水煮肉嗎?用水煮豬肉,不加任何調料有時候做好了甚至還是生的,腥味特别重,很難吃下去。但是在清朝,祭奠過後,要君主和臣子一起分食胙肉,寓意提醒子孫要恪守祖業,謹遵孝道。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胙肉

看到有個網友說喜歡研究古代人的食譜,自己也試着做了好多種,但是味道都很寡淡,不是很好吃。

畢竟以前的調味料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再加上以前人應該口味比較輕,不像當代人重口味的食物吃多了,就比如說我就喜歡吃味重的菜,不然吃飯都吃不進去。

你想知道每個朝代大緻的主食是什麼嗎?(下)

現在物流發達,各國有特色的調料和食物種類都越來越豐富,搭配出了各色各樣的美食,但是貪吃之餘,也要注意飲食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