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作者:文物小故事

历史可以很有趣,知识就在您身边,每日一宝带您从文物的蛛丝马迹,看穿尘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为您解读的宝贝是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通高76.8厘米,宽40.6厘米,深24.8厘米。中心为主尊弥勒佛像,法座二侧侍立二菩萨,形成了“弥勒三尊”之经典佛像。弥勒佛发髻高隆、风神飘逸,神态安详,法相慈悲庄严,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安立于莲座凸台之上。佛像背后还有透雕火焰纹舟形光背,光背外缘有十一尊飘逸飞扬的伎乐飞天(左侧最下一飞天缺失),褒衣博带立于莲台之上,袈裟下裙两端伸展,似翩翩起舞,颇具动感。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法座旁还有二半跏思惟菩萨、二弟子、四供养菩萨、二立姿护法等。法座下方的中央是一尊大力士奋力托起一博山香炉。主平台下方的狮子,寓意为佛法的保护者或佛教的普遍真理。底座上的切割文字记录了他的名字和日期,如此体量之巨大,造型之精美,组合之巧妙,鎏金之厚重,品相之完好的弥勒造像,被公认为系北魏时代乃至整个中国佛教造像史上一流的颠峰巨作,是定州造像的杰出代表。当然,与之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分不开。

北魏时期,随着僧官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佛教也被赋予巡民教化、辅导民众的任务而得到迅速发展。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时,全国有寺院六千多所,僧尼达七万多;到了北魏末期,全国已有寺院三万有余,僧尼共二百万。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佛教中的弥勒佛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菩萨。据佛经记载,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后为释迦佛的弟子,先佛入灭,经四千岁(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降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弥勒造像在北朝十分盛行,民间也有借“弥勒下世”和“除去旧魔”而举旗聚义,最著名的冀州沙门法庆聚反的“大乘之乱”。隋朝大业年间,又有数起自称弥勒而举事者,说明弥勒信仰及造像在隋朝以前已风行一时。七世纪末,武则天自称弥勒下世,登基做帝取代李唐王朝,从而使弥勒信仰遍及中国。到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李隆基因民间有“假托弥勒下生”,下令“禁断”。从此中原地区弥勒造像一蹶不振。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弥勒信仰之所以成为广大人民最多的信仰之一,是因为它涉及人们最实际的需求——衣食温饱、婚丧嫁娶、老有所养、死有所归,无人世之险恶,社会奸诈等。符合以孝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因此它的世俗性极强。

据传,本铺弥勒三尊造像于1924年出土于正定府大佛寺附近的一村落,后经北洋政府高官王士珍之手,转往日本的山中商会,山中商会将其运至设在美国纽约的分店出售。1925年,该像由美国的洛克菲勒二世夫人(Mrs.John D. Rockefeller,Jr)以22,5000美元的天价购藏囊中,1938年该像入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被誉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神秘荣光”。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

坚持,是一种力量。

我们明天

不见不散

更多高清大图

↓↓↓↓↓↓↓↓↓↓↓↓↓↓↓↓↓↓↓↓↓↓↓↓↓↓↓

每日一宝 |北魏青铜鎏金弥勒三尊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