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作者:文物小故事

曆史可以很有趣,知識就在您身邊,每日一寶帶您從文物的蛛絲馬迹,看穿塵封已久的秘密。今天要為您解讀的寶貝是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通高76.8厘米,寬40.6厘米,深24.8厘米。中心為主尊彌勒佛像,法座二側侍立二菩薩,形成了“彌勒三尊”之經典佛像。彌勒佛發髻高隆、風神飄逸,神态安詳,法相慈悲莊嚴,右手當胸施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安立于蓮座凸台之上。佛像背後還有透雕火焰紋舟形光背,光背外緣有十一尊飄逸飛揚的伎樂飛天(左側最下一飛天缺失),褒衣博帶立于蓮台之上,袈裟下裙兩端伸展,似翩翩起舞,頗具動感。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法座旁還有二半跏思惟菩薩、二弟子、四供養菩薩、二立姿護法等。法座下方的中央是一尊大力士奮力托起一博山香爐。主平台下方的獅子,寓意為佛法的保護者或佛教的普遍真理。底座上的切割文字記錄了他的名字和日期,如此體量之巨大,造型之精美,組合之巧妙,鎏金之厚重,品相之完好的彌勒造像,被公認為系北魏時代乃至整個中國佛教造像史上一流的颠峰巨作,是定州造像的傑出代表。當然,與之北魏時期佛教的興盛發展分不開。

北魏時期,随着僧官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佛教也被賦予巡民教化、輔導群眾的任務而得到迅速發展。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孝文帝時,全國有寺院六千多所,僧尼達七萬多;到了北魏末期,全國已有寺院三萬有餘,僧尼共二百萬。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佛教中的彌勒佛是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菩薩。據佛經記載,他原出生于婆羅門,後為釋迦佛的弟子,先佛入滅,經四千歲(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降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彌勒造像在北朝十分盛行,民間也有借“彌勒下世”和“除去舊魔”而舉旗聚義,最著名的冀州沙門法慶聚反的“大乘之亂”。隋朝大業年間,又有數起自稱彌勒而舉事者,說明彌勒信仰及造像在隋朝以前已風行一時。七世紀末,武則天自稱彌勒下世,登基做帝取代李唐王朝,進而使彌勒信仰遍及中國。到開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李隆基因民間有“假托彌勒下生”,下令“禁斷”。從此中原地區彌勒造像一蹶不振。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彌勒信仰之是以成為廣大人民最多的信仰之一,是因為它涉及人們最實際的需求——衣食溫飽、婚喪嫁娶、老有所養、死有所歸,無人世之險惡,社會奸詐等。符合以孝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和人們對太平盛世的向往,是以它的世俗性極強。

據傳,本鋪彌勒三尊造像于1924年出土于正定府大佛寺附近的一村落,後經北洋政府高官王士珍之手,轉往日本的山中商會,山中商會将其運至設在美國紐約的分店出售。1925年,該像由美國的洛克菲勒二世夫人(Mrs.John D. Rockefeller,Jr)以22,5000美元的天價購藏囊中,1938年該像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被譽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神秘榮光”。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

堅持,是一種力量。

我們明天

不見不散

更多高清大圖

↓↓↓↓↓↓↓↓↓↓↓↓↓↓↓↓↓↓↓↓↓↓↓↓↓↓↓

每日一寶 |北魏青銅鎏金彌勒三尊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