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哥白尼革命人为自然界立法

作者:杜蓝Lee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哥白尼革命人为自然界立法

(一)康德哲学的思想背景

①政治背景:法国大革命;②科学背景:自然科学领域的牛顿力学,人文科学领域中卢梭关于人的理论;③哲学背景:唯理论(独断论)与经验论(怀疑论)。

(二)康德哲学的问题

分而言之:理性的危机(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解释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问题上各执一端陷入困境)、自由的失落(盛行的机械论自然观使自由失去了存身之地)、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经验的限制则使得形而上学名存实亡)。合而言之: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没

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

康德解决这些哲学问题的突破口是认识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需要认识论的证明,自由的失落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科学所适用的领域的无限扩大,而形而上学名存实亡则是因为哲学家们企图使之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结果。

(三)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

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

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既然知识必须符

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

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主体的认识能力之中,认识不过是主体通过先天认识形式按照规则综合统一经验材料的结果,由此形成的知识也就具有了普遍必然性。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先验论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

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因为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

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

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显象”,另一方面是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外的“物自体”。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相对于我们的显象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这样一来,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完全是消极的。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

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

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在认识范围之内,经验材料经过认识形式的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

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康德称这个领域为“现象”。而现象之为现象表明它不是终极之物,在现象

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经验而其自身不是现象的物自身。现象界之内的东西均服从

于自然因果律,而现象界之外引起感觉经验的物自身则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不再有原因的原因即

“自由因”。如果我们试图在现象界之内认识自由因肯定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在现象界之外设想

一个自由因则不会陷入逻辑矛盾,这意味着自由虽不可知但却可以思想其可能性。于是,对理性

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

说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由此可见,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