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ORY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写道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活脱脱勾勒出一个东方维纳斯的形象。爱美是人的天性,谁不希望自己更美呢?于是各种化妆手法应运而生。
最早的化妆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先民们在面部和身体涂上各种颜色的油彩,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但当时化妆的人多数为男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女性才成为化妆的主角。
中国古代的人们没有今日那么多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供其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他们的化妆热情。华夏先民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采用各种天然原料,研制出丰富多彩的化妆品。同今天多种多样的化妆品一样,中国古代的化妆品也可以分为几大类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妆 粉</h1>
中国人素来讲究“一白遮百丑”,妆粉是最基本的一种化妆品。
古代的妆粉,在材料,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是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是土、水银和铅制作而成的,统称为“铅粉”。
《韵会》云:“古傅面亦用米粉,又染之成红粉,后乃烧为铅粉。”
由此记载可以推知,含有数十种维他命,对皮肤的保健很有益处的米粉,是古代一种元老级的化妆品。
古人为了皮肤的白净,将大粒的米粒研磨成极细的妆面之粉,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将优质的小米研碎放人水槽中,淘洗至水清后,将细末米盛人大瓮,放水浸泡令其发软,至开瓮后,隐约可闻到酸臭昧为止,再取出淘清,将细末米研磨成粉,粉中加水,搅拌均匀,再将这白色的米粉浓汁装人绢袋,让过滤出的米汁沉积于瓮中,取其沉积之粉,第三次研磨,再加水搅拌,封存于瓮中。待水静而有粉层堆积于瓮底时,舀去上层清水,取出粉汁置于木盆中搅拌均匀,让其自动沉积成型。待粉层干燥后,用刀将粉削成各种形状。这样,雪白而光润的妆粉就制作而成了。
用米粉制作而成的“粉英”,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化妆粉被女性广泛使用。同时,人们还在其中加入各种成分,如加入红色颜料的则成红粉,加上香料则成为香粉。
妆粉所用的第二类材料,有土、水银与铅、土,是一种质地细匀而松的白土,稍经处理,即可涂面。
水银粉,相传是战国时仙化男人萧史为秦穆公的爱女弄玉创造的,晋代崔豹《古今注》说:“萧史与秦穆公炼飞雪丹,第一转与弄玉涂之,今之水银腻粉是也。”可见,至少在晋时,以水银腻粉妆面已较为普遍。而以铅作粉,则更早,有人说始于三代,如晋张华《博物志》云:“纣烧铅作粉,谓之胡粉,即铅粉也。”唐马缟《中华古今注》云:“自三代以铅为粉”。
有人认为,铅粉敷面起于炼丹之风甚炽的汉魏。我们认为,铅粉的出现迟于米粉,但古人对铅粉的认识并非炼丹一途,它的出现应早于汉魏。
除米粉、铅粉外,古代妇女的妆粉也有用其他物质制作的。
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
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他细软的矿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粉的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增至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皮肤的颜色尤其是面部皮肤的颜色,是古代对妇女美丑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古代的审美标准中,要求美人肤如凝脂,肌如白雪,历来以白净、红润的肤色为美,因而对皮肤的装饰也就体现为“涂脂抹粉”。
追溯妆粉的发展史,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女子就以白妆为主,当时的史籍中,到处都能够见到“粉白黛黑"、“粉以傅面"的记载。传说中,萧史曾为心爱的女子弄玉首创敷面白粉一“飞雪丹”。
到了魏晋时期,以白粉敷面,影响波及男人,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粉侯族"。其中,有名可藉者如风流王侯曹植,如曹家的快婿何宴。
据史载,何宴“美姿仪,面至白,……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有一次魏明帝看他相当白净,疑是敷粉之故,遂在大热天请他吃热汤饼,吃得何宴大汗淋漓,用衣服擦抹后,反倒更加白净,让众人心服口服。
汉魏而下,唐代的贵妇们总是喜欢红妆艳抹,不过,长得丰腴却善作娇媚之姿的贵妃玉环,为了突出其楚楚可怜之态,迎合玄宗皇帝的癖好,倒也是个白妆的倡导者。她喜欢在脸。上贴花,可一旦去掉面上的花钿妆后,则只用白粉和黛黑,喜作白妆黑眉,官中的嫔妃们争相效仿,素施粉于两颊,互相称之为“泪妆”。常与贵妃争风吃醋的梅妃,也是“自比谢女(指谢道韫),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不可描写。”
到了明代,《金瓶梅》第29回记潘金莲,只因西门庆在翡翠轩夸奖李瓶儿身上白净,“就暗暗将茉莉花蕊儿搅酥油定粉,把身上都搽遍了,搽得白腻光滑,异香可掬,欲夺其宠。”
由此可见,时人以皮肤白净为美,这也就难怪明末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要发出“妇人本质,惟白最难”的感慨。
有清一代,妇女白妆之妆粉,无论是粉质还是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准。如慈檮:太后的妆粉。据说就是精挑细选新白米和一种颜色已经微微发紫的陈米,经多次研磨提纯,严格按比例掺合后,再加入少量的铅粉和名贵香料,用专门的贡水制作而成。由于这种妆粉润滑而易吸附在皮肤表面,所以老佛爷垂暮之年,仍是玉颜细润,让人惊诧不已。
与我国传统的红妆与白妆相类似,历史上居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也常常采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自然之物作为制作化妆品的原料。此外,明代蒙古族还以朱粉拭面。
就近现代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除了与汉族一样喜欢“涂脂抹粉”,以护肤美饰外,北方民族喜欢用动物的油脂涂抹脸面,南方民族多在脸上擦一些芳香的植物油,甚至有的民族还把涂面用在戏剧表演中。
如布依族《包公斩武显王》一剧中的包拯,被布依族人民誉为铁面无私、扶正黜邪、除暴安良、通阴管阳的神的象征。故在造型时,不饰脸谱,以鼻梁为界,用黑白二色涂面,左脸涂黑为“管阴”,右脸抹白曰“管阳”。我国部分地区的瑶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回族都有“抹黑脸”的习俗。
新疆伊宁喀什、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和甘肃卓尼地区的土族在举行婚礼时,则分别向客人的脸上和额头涂抹白面和炒面。普米族、纳西族则在新娘和新郎的额上抹一 点酥油,以示祝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4">眉黛</h1>
在整个化妆过程中,古代中国人最看重的是眉毛,正所谓“眉清目秀”。关于眉毛也有很多佳话,譬如“张敞画眉”讲的是夫妻和睦,卓文君的“远山黛”流行了千年,《诗经》中也这样写道 :“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
画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镊子、黛砚、砚杵、眉笔、黛等。一般步骤是先除去部分眉毛,修饰眉形,然后把石黛或青黛在黛砚上磨好,再用眉笔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马王堆一号墓双层九子奁内出土有角镊 1 件,镊片随意取下和装上,镊柄制作精细,刻有几何纹。同时出土的还有长短不同、形制相同的刮刀 3 件。
黛是一种矿石,也称作“青石”“石黛”,在矿物学上属石墨一类。因其质浮理腻,可施于眉,故又有“画眉石”的雅号。在烟墨没有发明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石黛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可以直接兑水使用。江西南昌西汉墓出土有青石黛砚 ;江苏泰州新庄出土过东汉时代的黛砚,上面还粘有黛迹 ;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汉代梳篦盒中也发现了一块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眉笔也有很多实物出土,如 1959 年发掘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M23 出漆奁 2 件,其中一件编号为 M23:7 的奁内有 3 根铜针,均套有小铜笔套,一根似挑花针,两根似眉笔,但笔头已朽。徐州东甸子西汉墓 M1 发现漆眉笔 3 支,圆柱状,硬木质,内有铁芯,外刷漆,一端呈圆形,有孔,施红彩。新疆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 57 号墓出土 2 套眉笔和眉石,眉笔均用细砂岩石磨制而成,眉石为黑色的不规则石块,将眉笔在眉石上摩擦,产生黑色粉末,即可涂描眉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5">胭脂</h1>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又有“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等叫法。面脂即今天的腮红,口脂即今天的口红。最早的胭脂出现于距今 5000 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大型陶塑女神—“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可能就在面部和唇部使用化妆品,极有可能是早期的“胭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中,脸部和唇部涂朱用的也是朱砂。
关于胭脂的来历,在文献中有两种记载 :一是晋代崔豹《古今注》记 :“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为燕文粉”,这里的“西方”指的是今天甘肃祁连山区,这个地方古代就叫做“焉支”;另一种是由“阏氏”而得名,“阏氏”指匈奴贵族的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装饰脸面,所以“阏氏”就成了她们的代称。胭脂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传入内地。元代甚至设立了“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面脂和口脂的原料和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脂的原料一般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而口脂则多为朱砂混合油脂做成。面脂的原料红蓝花,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记载 :“此有红蓝花,北人采取其花作燕支,妇人妆时作颜色用,如豆大,按令遍颊,殊觉鲜明。”
马王堆汉墓出土双层九子漆奁,下层底板厚5厘米, 凿凹槽9个, 槽内放置9个小奁,包括椭圆形2件、圆形4件、马蹄形1件、长方形2件。其中出土了白色粉状化妆品、白色方块形化妆品、丝绵、假发(假发为人发编缀而成)、丝绵粉扑、胭脂、油状化妆品等,香粉配粉扑颇有“香绵轻拂胭脂”的画面感。
口脂的原料—朱砂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丹”,主要成份是硫磺汞,并含少量氧化铁、粘土等杂质。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如将其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唇脂,既有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够防止口唇皲裂。唇脂的实物在扬州、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色泽依然艳红夺目。
古代的口脂也像今天的口红一样,分不同的颜色,从诗词和文献中可以得知“朱唇”“丹唇”指红色唇脂,“檀口”指浅红色唇脂,“绛唇”指深红色唇脂,“黑唇”指乌膏或黑色唇脂。
江苏连云港海州霍贺西汉墓随葬物品中有出自女棺的漆妆奁一套,其中的一个小圆盒中装有红色胭脂,经鉴定为硫化汞。湖北鄂州五里墩孙吴时期墓葬墓室前部的青瓷盏内发现红色物料,内部保存完好,呈鲜红的分块状,还有一定的油腻性。经过化学分析,该红色物质主要是超细的朱砂粉料与油脂等的混合物,推测可能是调制的古代化妆品,或许就是“胭脂”或“口脂”。
到了唐代,口脂被称为“唇脂”,此时的口脂已经不完全是放在盒中的糊状物,而是被加工成固体盛放在特制的盒、管内。元稹《莺莺传》中写道 :“……兼惠花胜怡和,口脂五存,致耀首膏唇之饰,但积悲叹耳……”由“口脂五寸”不难看出唐代的口脂已经被制成管状,接近现代的口红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6">花钿</h1>
花钿也是中国古代妇女喜爱的一种装饰类化妆品,温良药的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正是形容妇女在对镜妆点花钿的情景。
花钿是用金、银做成花形,贴在额头上或鬓角上作为装饰。花钿的类型很多,贴在两颊上的为靥钿。通常所说的“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也是花钿的一种。也有用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以及云母片制成各种形状,粘贴于额上的花钿。
关于花钿的由来说法不一,可以看到在敦煌壁画中的中唐以来女性供养人的形象多饰以梅花妆。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甚至还有用蜻蜓翅膀来做花钿的,宋人陶谷所著《清异录》上记载 :“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粘贴花钿的介质,古时多采用呵胶。呵胶出产于北地,由鱼鳔制成,粘性极佳,妇女用它来粘贴花钿时,只需对其呵气,并蘸上少量口液,便能很容易的将花钿粘贴到脸上。《辽史拾遗》记载 :“陈继儒《真珠船》曰 :‘呵胶出虏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卸妆时,只要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