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作者:游戏言语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子游戏就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影响力更是节节攀升。

在当下,一款知名游戏的IP无疑具有天然的粉丝号召力,游戏本身往往也具有完整的世界观与人物设定,当这种特质被电影公司捕捉到后,游戏改编电影的想法自然也随之而来。

而对于游戏公司来说,将游戏改编为电影同样对其有利,不光可以借助电影宣传自家游戏,更可以顺势赚一笔资金。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给全世界的游戏迷以及电影迷,整出了无数部烂片。

“游戏加电影我全都要”的想法,并不是近年才逐渐兴起,早在1993年,作为最具影响力IP之一的“超级马力欧”就被搬上了大荧幕,知名导演罗兰·约菲与影帝鲍勃·霍斯金斯强强联手,外加在当时高达4800万美元的投入,同名电影《超级玛丽欧兄弟》震撼出世,但结果却是仅有2190万美元的票房,以及惨不忍睹的口碑。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影片中的马力欧与路易吉

“前辈“的失败并没有阻挠后来者的脚步,但奈何除了加深”游戏改编电影等于烂片“这一印象外,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正面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游戏与电影两者虽然在利益上可以互补,但双方吸引人的机制却完全不同。

前者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在游戏时,玩家是主动的,得到的反馈也是实时的,无论是加一点技能,还是获得一件装备,玩家都可以立刻感受到随之而来的效果,而电影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更强调视听的艺术,通过长时间的故事叙述与表演,让观众逐渐代入其中,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改编自游戏的电影,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譬如游戏业界中的小岛秀夫,作为电影化叙事的先行者,本身就是一位十分热爱电影的制作人,最初的梦想更是成为一名导演,以至于在成为游戏制作人后,他也试图在游戏中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其最新作《死亡搁浅》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播片叙事,被一些玩家调侃“游戏十分钟,播片一小时”,而这恰好也是《死亡搁浅》被一部分玩家所诟病的原因之一。虽然其中的播片并不算是真正的电影,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主动型的玩家与被动型的观众,是有着天然的矛盾冲突的。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除此之外,有大量游戏虽然优秀,但背景设定与剧情却十分单一,难以从中提取出一个好故事,创作空间也显得极为狭小,并不适合改编为电影。

这就又得提到《超级马力欧兄弟》了,这款游戏自身称得上是毫无剧情可言,主线仅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救公主,营救过程也并没有披荆斩棘般的经历,那么电影自然也不能拍摄马力欧一路采蘑菇、顶砖块的故事,在编导放飞自我的情况下,最后的结果便是除了姓名,电影与游戏本身几乎毫无关联,原创剧情也是烂到匪夷所思。

后续的《街头霸王》《生死格斗》《拳皇》等一系列由知名格斗游戏IP改编的电影也是如此,不仅无法体现格斗游戏独特的互动性,杂乱且单薄的原作剧情也是难以梳理到大屏幕上,最后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核心玩家与大众观众的双重口诛笔伐。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电影《街头霸王》

另一方面,即使改编的游戏对象本身就具有优秀的叙事,将它改编为电影往往也没那么容易。

一部电影的时长往往只有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已是屈指可数,而具有优秀剧本的游戏,往往游戏时长会达到数十,乃至上百小时。其中大量的明线、暗线、起伏转折等,即使一再压缩简化,也难以将其浓缩成一部电影的时长。

也有导演选择将游戏中的精髓提取出来,但这同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2016年上映的《魔兽》,原作作为承载了一代玩家多年回忆的游戏,其世界观之庞大,细节之多,已经达到了让不熟悉的玩家头皮发麻的程度。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虽然导演邓肯•琼斯十分明智地放弃了世界观的构成,直接将目光瞄准了以兽人战争为背景的《魔兽争霸》,为了满足不玩游戏的大众观众,剧情更是简单概括为兽人入侵、人族反抗这两个明显的对立面,对于游戏中的种族故事、技能体系等则是一概不提,如此一来,虽然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大众玩家的需求——至少能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碍于篇幅,电影中诸多的改编细节还是引起了核心玩家的不满。

这种取舍,也是每一位游戏改编电影的导演在面对一款剧情复杂的游戏时所需要考虑的。倘若既想满足核心玩家,又想满足大众观众,结果反而容易形成两头不讨好的情况。

不过真实情况是,并不是所有电影制作人都有能力“讨好”玩家,《魔兽》的导演邓肯,尚且是一位有着数年游戏经历的忠实玩家,所以他能适时的做出取舍,不至于将原作剧情改编的太过离谱,而这也是暴雪选择他的主要原因,但更多接手改编的电影制作人,往往并没有深入玩过原作游戏。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电影《魔兽》

对于多数电影导演来说,尤其是知名的那一部分,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自己的电影事业上,就算有心体验游戏,也根本不会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如此一来,即便有再高的拍摄手法,在不了解原作的情况下,又怎能拍摄出一款满足玩家的电影呢?

例如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机》系列便是如此,在第一部里我们还能看出游戏的一些影子,故事基本围绕着浣熊市与蜂巢地下城展开,但后续却沦为了一部纯粹的动作爽片,除了几位主要人物头衔,几乎所有剧情都是原创的,而一开始出现的女主,更是一位从未在游戏中出现过的虚构人物。

虽然《生化危机》系列在商业上十分成功,六部电影总计票房超过10亿美元,但口碑却每况愈下,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此时的IP仅仅是电影的噱头罢了,与游戏没有任何关联,而对于部分大众观众来说,恐怕看完整个系列,都不会知道《生化危机》这一游戏。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电影《生化危机:终章》

这种单纯的商业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电影公司改编游戏的想法,不过也一并加剧了游戏改编的烂片电影的产生。

要知道,即使是一部游戏改编的电影,其票房的最大贡献者仍然是没玩过游戏的大众观众,更何况相比大众观众,玩家显然要更难“伺候”。在少了玩游戏时的互动性与先入为主的观念下,即使制片方如何雕琢影片,玩家始终会觉得差了点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公司会偏袒哪一方,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电影投资方势必会要求拍摄方去找一线的导演或者演员,而正如上述所说,这类人往往并没有游戏经验——虽然投资人并不在意这点。于是,就有了诸多类似《波斯王子:时之刃》《刺客信条》这类将核心玩家与大众观众完全割裂开的改编作品。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电影《刺客信条》

近期上映的游戏改编电影《真·三国无双》,目的显然也是迎合大众观众,找来了王凯、古天乐、古力娜扎等众多一线演员,势必要将明星的粉丝效应发挥到极致。

虽然从手法上来看,电影试图还原了游戏中的“割草”效果,在“群雄”特辑中,还别出心裁地用数据将武将的武力值展现出来,但对于游戏迷来说,一来觉得演员外貌不符合游戏设定,二来又对,导致上映后

此外,“三国”这个题材,本身就会吸引到三国历史的粉丝,但游戏中和历史相差甚远的剧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或许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在各种压力下,电影《真·三国无双》的评价自然就是现在这个模样了。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至此,在众多原因下,游戏改编电影这件本应让双方粉丝握手言笑的事,却总是在令人期待中让人失望,难道鱼和熊掌,必定不能兼得?倒也未必。

游戏与电影之间的壁垒并非不能打破。在《魔兽》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些影子,当导演本身就是一位熟悉游戏的玩家时,在把握核心玩家与大众观众的受众平衡上,无疑就更具有优势。虽然《魔兽》仍有诸多不足,但这毕竟是邓肯第一次接手游戏改编电影,相比其他同行,在口碑方面,《魔兽》已经是属于佼佼者了。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而游戏公司若想将自家游戏改编为电影,也势必应该积极参与到电影制作中,而不是单纯地授权IP。当然,游戏公司亲自下场独揽大权改编电影,同样是不可行的,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一位制作人或许能做出好游戏,但拍电影就显得有些勉强了。

由最终幻想之父坂口博信执导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虽然游戏粉丝众多,但票房却是一片惨淡,一度让当时的史克威尔陷入破产边缘。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主动了解对方的行业,是游戏公司与电影公司在改编电影这一项目上实现共赢的基础。游戏与电影确实是存在相似之处的,游戏中同样有突出音画效果的玩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动式电影”类游戏,在技术力不断发展的当下,两者之间的界线也在逐渐变得模糊。

可以预见的是,游戏改编电影这件事以后会一直存在,甚至越来越频繁,但在解决上述的众多矛盾前,这条道路的前方注定是坎坷崎岖的。

但纵观游戏改编电影的影史,相比过去,如今的改编作品已经进步太多,未来出现一部既不脱离原作,又满足大众观众的游戏改编电影,也未必不可能。

更多资讯会第一时间发布同名公众号~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