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哪一条公交线路能成为
闵行人心中的一段记忆,一份情怀?
那必定有徐闵线,
与之息息相关的便是816路。
从沪闵线到徐闵线
徐闵线是上海为数不多还保留着文字名的公交线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连接闵行和徐家汇的一条公交线路。这条线是1958年创设的,营运至今具有60多年的历史,串起沪闵路上徐家汇、莘庄、颛桥、北桥、老闵行的主要交通动脉。
有网友回忆:“小时候就搬到莘庄,91路末班车早,所以从市区回来,就必须要坐徐闵线。常常是这样的夜间乘车,乘的人极其多,上车前要在汽车站排很长的队伍。”
徐闵线(资料图)
说起徐闵线,离不开一条路。那就是沪闵路。如果追根溯源,徐闵线的前身自然是沪闵线。
1923年1月1日,沪闵南柘公司举行沪闵段公路通车典礼。2月1日,沪闵长途路客运班车线路正式营运。沪闵线最初的线路自上海南市国货路到闵行镇,沿途设立土山湾、漕河泾、新龙华、惠灵中学、长桥、钱粮庙、梅家弄、朱家行、翁板桥、颛桥、北桥、长安公墓站,全程票价0.8银元,客车十三辆,每日来回行驶11个班次。
沪闵南柘长途汽车公司上海车站,位于沪闵南柘路即今斜土东路
行驶在沪闵南柘路上的沪闵线长途汽车
1958年7月1日,沪闵线正式转交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接管,启用拖挂汽车营运,易称徐闵线。因闵行工业区开发,线路西延至东河泾上钢四厂处(近荷巷桥)。
1950年代末,闵行一号路上使用拖挂车运营的徐闵线
徐闵线、徐闵支线站级票价表
1959年9月5日,沪闵路新线全线竣工通车,公交线路改为起自徐家汇,经莘庄,止于东河泾,后缩线至电机学校(二号路,即今华宁路)止。新龙华至颛桥段旧路改称老沪闵路,自上海中学至颛桥段仍保持公交线路运行,称徐闵支线。
1959年,徐闵线曾经过江川路汽轮机厂站点
60、70年代徐闵线车票(陈寒松提供)
1963年地图:徐闵线与徐闵支线走向
1979年4月7日,因老沪闵路五号桥(跨春申塘,1922年始建)改建工程影响,徐闵支线停驶。
1982年3月20日,停驶近三年的徐闵支线恢复运营。
从东坪专线到816路
随着闵行卫星城的发展,作为中国重工业闵行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落户闵行,且均系万人大厂,大量人口出入闵行、落户闵行,每天高达五六万客流的压力就全部落在了徐闵线身上。然而,靠着30多辆市区线路更换下来的旧车运营的徐闵线不仅车速慢,故障率也高,半路抛锚造成乘客误点的事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每到晚间21点徐闵线末班车过后,沪闵路就几乎中断了交通。
与徐闵线同行了五十年的崔鸿生回忆道,最长排过两个半小时的坐位队,也抢上过立马就放的直放车,还遇到过七八次撂在半道的抛锚车……“那时徐闵线车辆很少,沪闵路上汽车也少,路两边都是农田,我常在车上无聊地数来往的汽车,徐闵线只有八辆汽车,20分钟发一班车。每到星期六下午,老街简陋的车站前就会排起两条长龙似的队伍,一排是坐队,一排是立队。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临时来几辆直放车好早点回家。”
1980年代徐闵线SK670型大容量铰接式公共汽车途经莘庄(《上海县工业志》)
尤其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投用,人流更是密集,里三层外三层的排队成为常态。早上候车的队伍起码能排到一百米开外,乌压压的一片,买到票以后能挤上车的,绝大多数都是身经百战的人。一位徐闵公交线路的管理员描述那时候的场景时说:“我们每天早上都要组织团员青年‘推屁股’,也不管前面推的是谁,推了再说,因为不推他们,压根儿挤不上去。”这也十足应了那句“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从1983年3月29日起,公交公司在每晚21点后增设了徐闵夜班车,一小时一班,共设3班。1984年又在高峰时段增开大站车,全线只停靠莘庄、颛桥、北桥等几个重要站点。1985年10月,又推出新举,创办闵沪线(华坪路—东平路),主要经由徐闵线沿线大站,全程长28公里,由闵行地区“六厂一校”(即新中国成立后知名万人大厂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等)组织厂车利用运送职工上下班的间隙,面向社会提供公交服务。后称东坪专线(现816路)。
1983年交通手册:徐闵线
1980年代徐闵线徐家汇终点站
当年还流传着徐闵线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有一次徐闵线司机飙车的时候,车轮竟然着火了;另一个是徐闵线刹车的时候,一个乘客把那根直的铁扶手给拉弯了......虽然不知真假,但是有理有据,因为徐闵线在莘庄和颛桥这样的大站,经常要停好久来拉客,但是公交车一旦开起来,就非常快,目的是为了把之前等候拉客耗掉的时间给补回来。
1990年1月起,徐闵线增设学生专线月票。
徐闵线SK661F型公共汽车,沪闵路(《上海县交通志》)
1994年12月1日,徐闵线停用卡式月票(包括学生月票),启用本式月票。同年,社会办公交模式开启,有4家私营企业开出与徐闵线走向相同或相似的线路,他们分别是:
闵行旅行社:徐荷专线(徐家汇—荷巷桥);
江南旅行公司:徐闵专线(闵行—徐家汇);
东力车队:东闵专线(东平路—闵行建设路);
闵联出租汽车队:徐闵专线(徐家汇—闵行)。
对于二三十年前,天天乘坐徐闵线往返于市区和闵行的薛先生来说,徐闵线的“月票难求”曾让他苦不堪言。20世纪七十年代,薛先生为了妻子上班便利,便将家从徐汇搬到闵行,但自己任职的学校仍在徐汇区,每天依旧得和徐闵线打交道。薛先生说,刚搬来闵行的那些年,工资大部分除了上缴给老婆以外,就是交给了徐闵线。由于当时实行多级票价,最贵的0.4元,最便宜的0.1元。薛先生每天购买的便是距离最远、价格最贵的那档0.4元,一个月25个工作日,算下来得花20元。现在看来20元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1986年,徐闵线实行购票部分月票制,每张月票15元,相比之前能省下不少钱,所以人们竞相抢购月票。
徐闵线老站牌(Aizome 摄)
东坪专线CJ6100GC7H型客车
(上图:朱达艺摄;下图:廖辉摄)
后来,随着客运交通线路的增多,各种中巴投入到徐闵线中,同时轨交一号线和闵行境内的五号线又陆续开通,以及沿线大量住宅区的建成,乘客也逐渐从长途直达乘客为主,变成了短途换乘乘客为主。
2008年11月17日,东坪专线更名816路,并调整部分站点。
2009年2月,大众西南徐闵线承包经营部分结束。3月1日,816路实施无人售票单一票价2元模式运营。6月30日,徐闵线调整为单一票价2元。
816路SWB6106HG型客车(李凯 摄)
2012年1月7日,徐闵支线更名707路。3月24日,徐闵线实行无人售票单一票价2元,线路名仍维持不变。
707路SWB6108BEV04(S0M)型客车,颛桥终点站(陈寒松 摄)
徐闵线SWB6120V4LE(S2G)型客车,闵行汽车站(张渊源 摄)
改为无人售票单一票价的徐闵线站牌(张渊源 摄)
2014年10月1日,闵汽联整体并入闵行客运公司,816路改属闵行客运运营,一改原有管理模式,对驾驶员进行严格安全纪律培训,乘客投诉率逐年降低。
2018年12月30日,816路延伸调整为东平路衡山路至浦江路兰坪路(滨江枢纽)。
徐闵线SWB6120V6LE(S2M)型与816路SLK6111UBEVZ1型客车合影(张冰 摄)
816路SLK6111UBEVZ1型客车(张冰 摄)
2002年进东坪线的老员工吴根海回忆道:“以前东坪线车况比较差,归并闵客运后,这几年的车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在安全操作合规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服务保障,车辆整洁方面大家也都是一丝不苟地执行操作规范。尤其是滨江枢纽站点启用后,线路员工用心呵护,打造了一个整洁,舒适,靓丽的公共空间,为服务一方百姓的出行尽心尽力。
80年代,在那个公共交通还不够发达的年代,徐闵线就是连接闵行与徐汇的为数不多的“交通动脉”。许多闵行人也喜欢搭乘徐闵线前往市中心,从白天玩到黑夜,然后再搭徐闵线回家。
随着轨交的发展,不少人会选择轨交5号线换乘1号线去市区。但徐闵线公交车依然默默地奔驰在沪闵路上,它不紧不慢,热心诚恳地搭载着那些不赶时间的闵行人和沪闵路上新搬来的市民们。
对不少老闵行人来说
816路的回忆不只是一辆公交
土生土长的闵行人朱女士回忆,年轻时常常坐着816去华山医院看皮肤。朱女士说,那时候地铁一号线已经有了,但她还是喜欢公交车这种慢悠悠的感觉,“可以看看沿路窗外的风景,816路承包了衡山路东平路那段最美的风景。”终点站下来,再走一段两边都是梧桐的路,“所以你会明白那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说去徐汇是去上海。”
出生在老闵行的闵行中学教师华佳齐回忆,“小时候我每个月要坐两次816去安福路的外婆家。”虽然出生在老闵行,但华老师一家老底子都是住在816路终点站附近的徐汇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闵行卫星城,到老闵行建设四大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就是现在的上海电气集团旗下四大厂),“我爷爷和爸妈都响应号召分配来老闵行工作,我也就在老闵行工人新村出生了。”
华老师说,小时候坐车去徐汇外婆家,主要还是因为市中心热闹,物资也比当时的闵行要丰富,东西也时髦,当时买年货什么的基本都要回市区买。“特别对我妈那代工人来说,816是联系她出生地的一种情感纽带。”
像华老师家这样,原本在徐汇,工作或动迁原因来老闵行定居的不在少数。近70岁的老翁先生说,“我是上海锅炉厂的职工,从徐汇来老闵行35年啦!”这些年,闵行的发展也很快,老翁和老伴不再管去市区叫“到上海去”了。
徐闵线作为沪闵路骨干通道的主线,根据这次调整方案将增加车辆配置,缩短发车间隔至5分钟,减少市民候车时间,提升沪闵路通道公交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撤消816路新增徐闵线大站车,保留816路徐家汇往闵行方向单向行驶高架路的线路。
徐闵线,那不变的车名就是老闵行的名片,它的发展见证了闵行的发展,也总能让闵行人想起那段同行的岁月。
记者:毛海萍
部分图片和文字:“图溯上海”微信公众号(作者:张渊源)、闵行区档案局(馆)、《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百年沪闵路》、上观新闻
栏目统筹:姚炯
编辑:毛海萍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