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一生最好的年华选择支教——聊城大学研支团富平支教故事

作者:光明网

祝我老妈,貌美如花

顿顿有肉吃,岁岁有钱花

身材火辣,人见人夸

……

童稚的声音,搞笑的语言,愉快的节奏,纯真的祝福,这个不到半分钟的抖音短视频,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华街道办事处东新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家长们,在“三八妇女节”得到的一个“小惊喜”。这个“小惊喜”,来自聊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晶晶老师。来富平支教半年多时间,她利用传媒技术专业特长,把抖音制作、微课、手势舞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给孩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堂体验,让孩子感受到心灵的愉悦,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也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普遍赞同。

和王晶晶一样,一块儿来富平支教的聊城大学研支团其他成员,也都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利用个人的专业和特长,给所在学校的课堂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

把欢乐还给孩子,把趣味带进课堂

聊城大学研支团成员共有四人,团长李钦伟,团员王晶晶、李锦娜、马宁。2020年8月26日,他们顺利抵达服务地陕西省富平县,根据县教育局安排,4名成员分别被分配至富平县实验小学和东新小学。抵达支教学校后,他们积极融入学校教育集体,迅速投身到各自岗位的工作中,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王晶晶、李锦娜服务于东新小学,担任一年级语文,辅兼体育、书法、综合老师工作。两个人每周都有20多节课,每次连上90分钟,也让她们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李锦娜总是提前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反复琢磨,然后把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做成流程图,再根据流程图准备教学课件和辅助工具。她还特别重视板书的示范效果,只要是能够写在黑板上的字、词及句子,都要规范、条理地写在黑板上,帮助孩子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每天进课堂,她都保证自己是精神饱满、开心快乐的,以一种开心娱乐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们都很喜欢她的课堂,每次的考试成绩也证实,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真是棒棒的!

王晶晶是学传媒技术的,玩抖音、做课件是她的特长。她积极参加富平县举办的中小学(中职)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制作微课《有趣的标点符号》,获得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在第二课堂,王晶晶为学生开设了抖音in课堂,指导孩子们唱歌、朗诵、做手势舞,并录制视频。手势舞不仅能锻炼孩子身体协调性,还能培养学生的乐感,同学们特别喜欢。他们放下平时的拘谨,尽情的手舞足蹈、放声歌唱,不仅身体得到舒展,心灵也得到了艺术的滋养。

在实验小学支教的李钦伟、马宁,担任二、三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科目的教学工作,还负责协助其他老师做好教务工作和学校广播以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2020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李钦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宣传抗美援朝精神为契机,创新打造了“红领巾大讲堂”精品思政课程。作为实验小学“红领巾大讲堂”主讲,李钦伟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向全校师生宣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青少年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唐诗秀”“阅读分享会”“红领巾主持人社团”“陶艺社”,是学文学的马宁倾心为孩子们打造的特色课堂。“唐诗秀”通过吟诵、情景剧等表演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阅读分享会以演讲或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一周一次,有指定书目、自行阅读书目、家长共读书目,可以分享喜欢的书目或者书中的部分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四位小老师创新出奇、各有精彩的教学,大受孩子们喜爱。他们喜欢小老师的课,更喜欢小老师的人。

服务地方 扶贫济弱 爱洒革命老区

2019年9月,聊城大学成功获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工作接力计划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单位,随后经过招募,成立了聊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肩负团中央的重托,如何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的使命?这是学校相关领导和四名支教团成员着重思考的首要问题。为了加强对研支团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在校期间,学校团委专门为他们成立了“繁森团支部”,由李钦伟任团支部书记,鼓励他们加强团队建设,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团队活力,让“弘扬繁森精神,西部建功立业”的聊大志愿服务精神在富平大地开花结果。

支教期间,研支团成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抗美援朝精神宣传,走访慰问革命老兵,积极投身地方政府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尽其所能地提供多种服务。去年9月28日晚,富平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同心庆华诞 奋进新征程——富平县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文艺晚会”精彩上演。为了配合相关部门筹备好这项重要的节庆活动,四名研支团成员志愿服务三天时间,他们是组织组,他们又是秘书组,他们还是会务组,场上场下都是他们奔波的身影,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打响聊大研支团的品牌。国庆期间,四个年轻人更是牺牲休息时间,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习仲勋纪念馆和淡村故居,开展了为期八天的志愿服务。他们像几只勤劳的小蜜蜂,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指路,提供免费的纯净水,帮助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给老人推扶轮椅等,不仅缓解了景区的用人压力,也保障了文明有序的旅游秩序,而他们身上佩带的聊大校徽,也跟随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熠熠生辉。

刘瑶瑶是一个孤儿,几个月大时,父母去世,是奶奶抚养她长大。现在的她就读于莲湖中学的初一年级,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通过富平县一个爱心人士组建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李锦娜认识刘瑶瑶之后,就经常利用周六周日为她辅导作业,陪她一起出去听讲座,看风景,感受世间美好。慢慢地,瑶瑶性格开朗了一些,愿意和人交流了,偶尔还会开个玩笑。出去玩的时候,她开始习惯挎着李锦娜的胳膊,或者拉着李锦娜的手,两个人像姐妹一样。

脑瘫患儿刘雨鑫,无法正常行走,更无法接受学校的教育,智力仅相当于两三岁幼儿。研支团成员主动承担其帮扶工作,每两至三周便前往患儿家中进行教学辅导,从识图、识字到思维的拓展,每次都能看到他的点滴变化。

半年以来,研支团成员多次走出学校,走进家庭,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上门送教、送慰问品,与学生家长促膝交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变不好的教育方式,支持孩子读书学习;同时,通过向孩子的父母宣讲国家对贫困户的帮扶政策,让他们先从思想上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主动探索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途径。他们还积极协助所在学校对需要帮扶的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留意其心理动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聊来信往 圆梦微心愿”是他们联合母校聊城大学共同开展的一项救助活动。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与聊城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互相通信,表明自己的一个小心愿。大哥哥大姐姐不光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心愿,还会和他们建立一对一的长期帮扶关系,让社会关爱、人性温暖像阳光一样照亮孩子们的心房。一个书包、一双鞋子、一件羽绒服,“爱心虽小,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微爱心焕发起孩子前进的动力。”这是研支团的共同心愿。他们的勤勉心、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奉献行,他们的慈善举,点点滴滴都让周围的老师、家长和群众看在眼里,赞在心里。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他们在成长

人们经常说,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研究生的岁月显然更加宝贵,因为在学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上,研究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更加成熟。在一生最好的岁月,聊城大学研支团的同学们,为什么会选择暂停学业去西部支教?每一个支教生似乎都会被无数次问到这个问题。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身为师范生,我对教师培植祖国花朵的工作充满无限憧憬。”有教师情节的马宁,本科期间就在聊城贫困农村支教过两次,时间长达五个月。当研究生支教团招募令下达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我想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西部地区应该更需要我,更能锻炼我,也更有意义” 。

李锦娜是四个人中唯一一个该读研三的“学姐”,她推迟一年毕业也要来支教,背后还有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本科的时候,李锦娜的男朋友,怀着一颗奉献的心,在大三应征入伍,两年后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2020年正好也毕业。“趁现在年轻就要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男朋友经常跟她说的话。结果两个人一个报名“西部计划”去新疆志愿服务,一个报名研支团来到富平。这真是志同而道合、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或许是内心的责任,或许是青春的梦想,也或许是某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和画面早就在心中播下了志愿服务的种子,很多同学说不清具体是什么原因,但他们都认同这样几句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于是,他们怀着一个纯粹的心,坚定的选择、勇敢的出发了。

奉献的青春格外美丽。四个年轻人,用实干创新,展现出聊大人的精神气质;用担当奉献,描绘出厚重的人生底色:青春无悔!奉献无悔!支教无悔!(丛芳瑶)

来源: 光明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