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看到消息,武汉新开了个“汉口镇”,很是热闹。
园博园这里有个“汉口里”,现在又出来一个“汉口镇”。而且从消息传出的画面看,这个“镇”的建筑簇新洋气,很是有范儿,便决定去看看。
打听到这个“汉口镇”,在武汉的“汉口北”。这个“汉口北”由大名鼎鼎的武汉小商品集散地“汉正街”迁址放大而建。现已是一带由连片很多幢商城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商品批发集散市场。
这一日,乘地铁转轻轨,路上一个多小时,到了。
轻轨站的终点即“汉口北”。但“汉口镇“并不在“汉口北”的正街,而是在背街。所以,找到地方,费了些功夫,还弯了点路。
不过,弯点路也好。好久没来过“汉口北”,没想到背街处大变样了。
古韵“新汉正街”门楼和摩登摩天轮,很有气势,都是过去没看到过的新建筑。

而过门楼到摩天轮,又看见一条新扩的大路和一大片漂亮的欧式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或几个商务主题。
大略看了一下,国内华中地区、湖北地区,国外欧洲、上合组织成员国、东盟等,均有商品展示,可以开展相应的批发和零售的商贸活动。
还有国内一些著名的电商,如京东、拼多多、等入驻,为湖北、武汉商贸与全国以及世界互通,提供电商平台。
看到很多“汉交会”的招贴,这一片商贸区,应是为“汉交会”新辟建的。意在全面商贸全中国全世界的“汉交会”落脚“汉口北”,可以说武汉有了“新汉口北”。
赶上荆门地区在搞商贸推荐活动。歌之舞之,小有热闹。听到台上提问题:“请问,黄仙洞在哪里?”正好我知道,便上去抢答“钟祥客店”。果然答对了。获得一袋“黄仙洞牌”葛粉奖励。
犹不尽兴,要过主持人麦克风说了一句,“俺知道答案,因为俺是钟祥人”。
其实,严格地讲,我只是祖籍钟祥。自称钟祥人,马马虎虎也过得去就是了。
哦,光顾着凑热闹,差点忘了,此来的主要目的地:汉口镇。
正琢磨该往哪里寻,只见一队大妈鱼贯而往东去。心想,哪里有景点,哪里就少不了大妈。大妈们很可能是奔“汉口镇”去的。
果然没错。跟着大妈,直接到了。
“汉口镇”落眼热闹。
大门口,最抢眼的,不是那台老式蒸汽机火车头和两节绿皮车厢,而是车头站满群摆POS、和车厢窗户里探出头来单秀POS的:大妈。
一辆收费十元小转一圈的黄包车上,也是:大妈。
一个花廊,虽是假花,却也假得粉红烂漫。其中的主角:大妈。
不过,真正的主角,无论如何不会被大妈抢了风头的主角,凸显此“镇”之为“汉口镇”的主角,也是最热闹的主角,我以为,是街面到处挂满了的旧时店铺酒家的招牌、布招和酒旗。也正是这样一些投映出往昔岁月的字号,也才名分了“汉口镇“,真正浓郁了老汉口的韵味魅力。
“汉口镇”两条平行的街上,少数沿袭老字号的店铺酒家,在开张营业。但绝大多数挂着的招牌、布招、酒旗,都早已迷失了铺面所在。风动之时而旗招飘摇,曾对这许多招牌、布招、酒旗耳熟能详且有过生活交集的故人,在岁月中凋零无几。许多回味,終归几声叹息。
想起父亲母亲。父亲是从钟祥走出来的,在汉口住过,对汉口也熟。母亲生在北京,长在汉口。他们如在,看到这些旧识旗招,应该会有亲切感吧?
欣慰是肯定会有的。不光是旧忆有寻,更在于眼前时新。
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带着我第一次逛汉口。在旧租界地段,看到一栋栋尘垢满面的旧建筑,父亲有些惋惜地说,唉,脏成这个样子。原来这些楼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可漂亮了……
伤感就不必了。岁月更替,新陈代谢,事之常态。让流韵着怀旧的“汉口镇”,与洋溢着新锐的“汉交会”,在“新汉口北”比邻而立,分明听到武汉在说:我从过去走来,又向未来奔去。我的每一个岁月,都是我不磨的记忆,都是我身姿神韵的美丽。
远远传来大妈的群聚爆笑。不知为什么,但知道她们正在享受即时当下。
乃窃杜牧诗韵打油四句:
花枝招展大妈红,
招牌布贴酒旗风。
新汉口北汉口镇,
多少悲欢岁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