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今日名人——戏剧家布莱希特

作者:沧海操舟
历史上今日名人——戏剧家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和梅兰芳

贝尔托·布莱希特(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于1956年8月14日去世。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父亲是一家造纸工厂的厂长,母亲在年轻时就为乳癌所苦。小时候的布莱希特是个体弱的孩子,由于先天的心脏疾病,他曾被送到疗养院修养,六岁到教会国小念书,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在学校期间他便开始写作,成为学生杂志《收获》的发行兼编辑。他十六岁开始为地方报纸写文章,并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圣经》。

1917年,布莱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立克大学读医学,期间他参加了阿尔图·库切尔的戏剧研究班,这期间开始创作剧本《巴尔》。

还未成为慕尼黑的戏剧家之前,布莱希特在一家报社《人民意志报》找到写剧评的工作。1922年布莱希特的《夜半鼓声》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剧院上演,藉此布莱希特获得有名的克莱斯特最佳年轻剧作家奖。布莱希特也开始稳定他的人际关系,于24岁娶了歌剧演唱家玛丽安娜。次年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汉娜。1924年搬到柏林后,他认识了维也纳信仰共产主义的女演员海伦娜·魏格尔,并积极地追求海伦娜。海伦娜还为他生了一个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后来布莱希特也认识了伊丽莎白·霍普特曼,并和她合作。1926年布莱希特 和玛丽安娜离婚,1929年和海伦娜结婚。1933年由于德国纳粹迫害而流亡欧洲大陆15年。1947年返回德国,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当他在研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时,因心脏病发而过世,被葬于柏林的多罗延公墓。

我国戏剧理论界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兰芳和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

2.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推崇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即“间离方法”。就表演方法而言,“离间方法”强调演出中的理性因素,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3.梅兰芳戏剧体系,即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它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而是写意的表演。比如舞台上的关门,就不需要另设一个门,只要演员做一个形象的关门动作就能达到准确和完美。

三大表演体系是我国提出的戏剧理论概念,梅兰芳表演体系还需要更多的戏剧理论支持。

布莱希特的情诗

回忆玛丽•安

那是蓝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一株李树的细长阴影下

静静搂着她,我的情人是这样

苍白和沉默,仿佛一个不逝的梦

在我们头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

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

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

当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

自那天以后,很多月亮

悄悄移过天空,落下去

那些李树大概被砍去当柴烧了

而如果你问,那场恋爱怎样了

我必须承认:我真的记不起来

然而我知道你企图说什么

她的脸是什么样子我已不清楚

我只知道:那天我吻了她

至于那个吻,我早已忘记

但是那朵在空中飘浮的云

我却依然记得,永远不会忘记

它很白,在很高的空中移动

那些李树可能还在开花

那个女人可能生了第七个孩子

然而那朵云只出现了几分钟

当我抬头,它已不知去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