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
肖邦很怕演出。每到演出时,总会非常紧张,神经质。他活了39岁,一生只演出30场音乐会。如果从9岁算起的话,那平均一年只演一场音乐会。
肖邦极其讲究穿戴。他会专门选择两个鞋店去定做皮鞋,还有一个专门定制的制帽匠。他对肥皂与香水也特别讲究,总是要挑最好的牌子。另外肖邦喜欢购买最豪华最时髦的家具,他的房间摆满了鲜花,并且每天都要更换。而且他最喜欢的鲜花是帕尔玛的紫罗兰。由于他近乎苛刻的讲究,李斯特是这样描述肖邦:“他的姿势和风度中明显地透露出他受过良好的教养,以至人们都待他如王子。”

贝多芬
贝多芬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习性与怪癖。
贝多芬喜欢读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书,但却对数学一窍不通,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他写信时往往正文很短而附注很长,附注往往比原信长四、五倍。他每天有远途散步的习惯,每次要走五英里的路,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在这里还不能不提到贝多芬的另一癖好,他喜欢站在盥洗盆前,将大杯大杯的水倒在手上,与此同时抑扬顿挫地唱出旋律,然后在屋里大步踱步,记下灵感,据说他的作曲中,有许多乐章的结尾就是在这样玩水的动作中完成。但他这个怪癖让房东和邻居很不开心,因为水溅落在地板上,然后又会渗透到楼下。根据记载,贝多芬一生中搬家搬的次数很多。所以可以从这看出贝多芬这个癖好有多不受待见了。
此外贝多芬在 30 岁时耳朵便聋了,随着耳聋的加重,脾气越来越暴躁。他从不让任何人接触他的房间,房内乱得一团糟,椅子上到处是纸张,墨水洒到了钢琴里,纸头下面是装着剩菜的盘子。有时候,他脾气发作,很可能把一盘食物、肉汁和所有的东西,朝侍者的脸上摔过去。那时的贝多芬从来也不肯换衣服,他的朋友们怎么劝说也无效。他们只好在夜间偷偷地溜进他的房间,把他穿破了的衣服取出来,把新衣服悄悄留下。
巴赫
巴赫是音乐教父,不仅有大神级别的作曲,同时也是乐队指挥的大师。严格的指挥似乎给他带来了另一种音乐性格的,那就是“爱扔假发套”。巴赫在乐队演奏不如人意的时候,他会狂怒,甚至会抓起自己头发上的假发使劲向表现不如意的演奏员头上砸去。
格斯那对他超人的指挥技巧有如下描述:“巴赫弹着古钢琴,指挥着40人左右的乐队。他挤眉弄眼的注视着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则心里着急的用脚踏地,对第三个则用手指予以警示,让她跟上乐队的音乐。对前面的人示以高音区,对第二排的人示以低音区。不管乐队和合唱队一起发出的声音有多大,他都能听出唱歌中的错音、跑音。哪怕只有微小的错误都要严格的纠正。
莫扎特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就是莫扎特喜欢模仿猫叫。有一次他和一个歌手一起排演一场歌剧,突然,莫扎特感到很厌烦,他翻过桌椅,学起了猫叫。他甚至写了一首滑稽的歌曲——丈夫问妻子问题时,妻子除了以猫叫回复之外并不作答,丈夫无可奈何,最后也学起了猫叫。这便是“猫的二重唱”。
有很多关于莫扎特对于放屁和排便十分“迷恋”的事件,也就是所谓的“粪狂”。在他的一篇滑稽信件里,莫扎特写道:恶臭进入了房间。当莫扎特的母亲暗示莫扎特放屁时,莫扎特将手指放到屁股后面然后又用鼻子嗅嗅,以此确定母亲所言非虚。
冼星海
在中国,以一曲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成名的冼星海也有一怪癖,那就是保证他吃鸡吃糖才能作曲。他是南方人,留法6年,洋学生出身。他到延安后,住窑洞倒没什么;但他最受不了的是吃小米, 没有味道,粗糙,还杂着壳。有时他无处发泄,竟将隔壁人家飞来的小鸡打得满屋乱飞,还负气地说:“保证我吃鸡,否则一行旋律也写不出。”后来他考虑到延安吃鸡不易,退而求其次,要求吃糖。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特批,他好不容易买了两斤白糖。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开始工作,他盘腿炕前,一边抓撮白糖入嘴,一边从超长烟杆吐出腾腾烟雾,妻子钱韵玲在旁为他熬煮 土咖啡 。就这样,连续干了6天6夜,这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伟大作品《黄河大合唱》终于问世。
当然不管什么癖好,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音乐方面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