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作者:钱越说史

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它的中心意思是:人做了好事或坏事,或迟或早总会得到相应的报应。这句谚语常用于劝人向善,及弱者吃亏后自我安慰,很对人对此疑多于信。不过发生在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这对关系很是复杂,在地府见了面估计会打起来的表兄弟身上的那些惊人巧合,让人不得不信服这句谚语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唐高祖李渊剧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h1>

仁寿四年七月,隋王朝的避暑离宫仁寿宫(位于今陕西麟游县)内,卧病在床的隋文帝杨坚大发雷霆,对着枕边人破口大骂当今太子杨广:“这个畜生!怎么可以将国家大事交付给他?独孤氏真是误我大事啊!”

随即,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前来,命他们“快召我的儿子”。皇帝病重,两人自然认为她要召见的是太子杨广,结果杨坚想要召见的前太子、现庶人,长子杨勇,打算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勇。二人出了寝宫,依命起草诏书。

杨坚之所以要如此做,还要从他患病期间,太子杨广的一系列表现说起。

杨坚患病时,杨广随驾在侧,他认为杨坚病重估计将不久于人世,便与自己的头号支持者、朝中重臣,同样随驾的尚书左仆射杨素书信往来,秘密商讨后事。结果传信的宫人,不小心误将杨素的密信送到了杨坚案头,看得他十分恼火。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隋文帝杨坚剧照

单就这样眼见可能还会忍了,毕竟这江山终究是要传到杨广手里的。可就在这时,又传出了一件涉及杨广的破事。独孤皇后去世后,陈夫人在后宫最是得宠,杨坚病重期间,杨广和陈夫人一同照料。陈夫人闭月羞花的容貌,令杨广对她垂涎三尺,两人单独相处时,杨广竟然意图强行一亲芳泽,遭到极力抗拒才没得手。杨坚见陈夫人神色异常,再三追问,陈夫人才流泪说出杨广相逼的事实。

老子还没死呢,你就对我的女人动手动脚,将来驾崩之后那还了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乎开头的那一幕。

柳述、元岩行事不密,被杨素知晓,赶紧告诉杨广。杨广立即采取行动,先是假借杨坚的名义,下诏逮捕柳述、元岩,将其下狱。随即命东宫卫队包围仁寿宫,将杨坚寝宫内的太监宫女尽数驱逐,只留下自己的亲信张衡一人在内侍候。

七月十三,杨坚驾崩,朝廷内外对此议论纷纷,认为杨广有弑杀君父的嫌疑,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这就是著名的“仁寿宫变”。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隋炀帝杨广剧照

这一年去世的皇帝不止隋文帝杨坚一个。当年十一月二十,离隋文帝之死仅仅过去四个月,前朝皇帝,隋文帝时期还算受到优待的陈后主陈叔宝,也去世了。

讲真,陈叔宝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生错了地方,他颇有才气,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就是他所作,可以成为一个名声在外的文学家,却绝对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沿边州郡传来将隋军南侵的消息仆射袁宪,请求出兵抵御,陈叔宝却不听。及隋军深入,州郡相继告急,却仗着长江天险,依旧奏乐侑酒,赋诗不辍。

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相继攻破广陵、京口,兵临陈朝都城建康,陈朝守将梁信郡公任忠出降,建康陷落,隋军从宫中的一口枯井中捉住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人,陈朝宣告灭亡。

对了隋军伐陈的主帅就是现在的皇帝、当时的晋王杨广,所以有人认为陈叔宝的死也与杨广颇有渊源。当然这都不是重点。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陈后主陈叔宝剧照

陈叔宝死后,葬在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并被追赠为大将军、长城县公。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杨广还给他上了一个谥号——炀。

对,你没看错就是杨广自个获得的谥号——隋炀帝的“炀”。

“炀”是有名的恶谥,谥法关于“炀”的解释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总之没有一个是好词,历史上被谥为“炀”的帝王大致有六位:先秦时期鲁炀公(鲁国第三任君主)和宋炀公(宋国第六位国君),南齐东昏侯萧宝卷,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和金海陵炀王完颜亮。

客观说杨广只能算暴君,而非昏君,魏征和长孙无忌主编的《隋书》就还算共允的说他“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特别是他开创的科举制度,及建设的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只不过他这人德行有亏,不顾百姓的承受能力,滥用民力、过度狂热地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业绩,才会引发最终的失败。因此以“炀”为谥号,有失偏颇。

但是没办法,谁叫老爱瞎折腾,以至于几乎将自己折腾成了亡国之君呢。在其晚年面对汹涌的起义浪潮,杨广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末日将至,曾对萧后和臣下发出过:“好头颈,谁当斫之”的感慨。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眼见天下大乱,杨广身边的保安大队长宇文化及,也动了别样心思,在扬州发动政变弑杀杨广,拥立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傀儡皇帝,随即将他废黜,自立为帝,建国号“许”。

远在长安的李渊听说表弟被杀了,赶紧给他安了“炀”这个谥号,算是对他盖棺定论。与此同时,在洛阳继位的皇泰主杨侗追谥他为明皇帝,庙号世祖;纵横于河北地区的夏王窦建德,也不甘寂寞地跳出来追谥他为闵皇帝。

不管是“明”,还是“闵”,都比“炀”要好得多。只可惜最终继承隋朝江山的是李渊建立的唐朝,而不是作为隋朝延续的皇泰主政权,或者是窦建德的夏政权,所以千百年来“炀”才是获得官方认证的谥号。对此杨广若是泉下有知,不知道会有何感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h1>

大业七年(611年),齐郡人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发动起义,标志着隋末大动乱的开启。随着隋末起义的不断深入,隋军顾此失彼,令杨广方寸大乱。恰在此时,在民间开始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杨广,将包括外甥女婿李敏在内的大批李姓大臣杀掉了,以杀鸡儆猴。

李渊虽然躲过一劫,但也深受猜忌。某次杨广召见李渊,恰巧李渊病了不能成行,就问李渊的外甥女、嫔妃王氏:“你舅舅为什么还不来?”王氏如实回答,说舅舅病了。杨广恶狠狠说:“怎么就不病死了呢?”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面对天下大乱,隋朝即将土崩瓦解的局面,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随即打出“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南下攻略关中,于当年十一月顺利攻取长安。

十一月十三日,李渊拥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并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次年三月,杨广在“江都兵变”中被禁军杀死。五月,李渊逼迫失去利用价值的杨侑禅位给自己,建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不久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李元吉为齐王。

武德七年(624年),唐军剿灭最后一股起义军——辅公祏部,彻底平定隋末农民大起义,重新统一全国。

天下平定后,唐朝内部围绕着继承人问题,再次爆发激烈矛盾。李世民在平定各地起义中功名日盛,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巨大威胁,为对抗二弟,李建成与李元吉结成攻守同盟,双方时有冲突。在此过程中李渊表现得的优柔寡断,或者说是在有意无意地推动,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过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没做防备也一起入朝,待抵达玄武门察觉到不对,想掉转马头时,已经来不及,双双毙命于玄武门前,其中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亲自射杀的。

天道好还:发生在隋炀帝杨广与李渊这对表兄弟身上的惊人巧合杨广:弑君(疑似)及送出去的“炀”字,终究落到了自己身上 李渊:送给表弟的“太上皇”桂冠,被儿子按到了自己头上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见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闯到自己所在的船上,就已经知道大事不妙。当事变结果传来,李渊顾不得悲伤,直接立李世民为太子,将一应权利尽数交出。两个月后,正式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过着半幽局的生活,唯一的乐趣便是疯狂造人,给李世民留下一堆年幼的弟弟妹妹,让他及其后代头痛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