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家孩子钢琴弹得那么好,将来一定是走职业的吧?”
“哎呀,这孩子这么有天赋不走专业真是可惜了……”
“学得好那就得专门学,最好将来成为钢琴家!”
……
“妈妈,我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吗?”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往往会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而逐渐变大,一旦他让我们有了意外之喜,我们对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当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做出了他的成绩,我们就会开始期待他能否走上职业的道路,让他今后就专注于这一件事上,考上一所理想的音乐学院,似乎成了他们更为看重的选择,不知不觉中对于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和出路也会考虑得越来越少。

弹得好是否就意味着一定要走专业的路子?看起来那种天资聪颖,被上天眷顾的孩子貌似拥有了比其他琴童更加辉煌的未来,也确实有可能会在钢琴面前一展宏图,可是如果就因为这种可能性,你就将他捆绑在了钢琴这条道路上,那么从他真正意义地踏上专注于钢琴职业生涯的那一刻,于他而言就是被圈限在了音乐这一个圈子当中,今后如果他再萌生出新的想法,想要尝试不同的领域或许就会出现为时已晚的状况。
钢琴教育家陈达就曾反驳过:“琴弹得好未必要上音乐学院。”每一位琴童其实都有更多的可能,为此他举出了几个真实的例子,像是第九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的获得者Christopher Taylor,那一年他还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获得第一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Jon Nakamatsn更是一名教书育人的高中德语老师……比起钢琴家的头衔,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状态。
(钢琴教育家陈达)
“我想告诉所有的朋友,全世界学钢琴的人很多,但如果把学钢琴定在想当钢琴家的目标上,其成功的概率几乎和买彩票差不多。”想要成为职业钢琴家的人很多,但是能走到最顶峰的又能有几个?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许你会遇到不一样的自己,这一点陈达本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作为居旅钢琴家的他同时也是一位敢于探寻自己更多可能的实践者,在正式踏上钢琴生涯之前,他开过公司、做过生意,甚至和北师大心理学系合作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服务中心”,开创了国内第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尽管自己从小在母亲周广仁的钢琴教育下长大,他也没有仅仅执着于音乐这一条路,而是在别的领域也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音乐永远是他人生的导航,但沿途的风景他也从未错过。
其实,这世界上不乏还有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名人是隐藏版的音乐家,在他们背后都有着与音乐无穷无尽的联系,比如说爱因斯坦与他的小提琴、普朗克与他的钢琴、詹姆斯·艾利森与他的口琴等等,尽管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造福于后世的成就,但是私底下的他们仍然拥有着一片专属于自己的音乐海洋,音乐是他们在闲暇时以及思考时最好的伴侣,事业与音乐彼此成就,灵感也在这时源源不断地涌动。
(爱因斯坦)
音乐从来都不会限制一个人的未来可能。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热爱,最好的良药,不应该成为你唯一的砝码。考上音乐学院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有机会多去尝试一下新的冒险也未尝不可。
如果你的孩子在音乐上天分极高,同时也有着对音乐的浓烈兴趣的话,请先放缓一下自己内心的强烈期待,再等一下,减轻孩子学琴的压力和负担,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毕竟音乐永远不会离他而去,也不会限制住他未来的脚步,让他和音乐这个朋友学着相处,也许会有意外之喜也说不定。
#钢琴##钢琴基础##钢琴技巧##琴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