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历史,对清流言官们的一身正气、随时为民请命的形象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要是没有这些栋梁,我们的社会真不知道会黑暗成什么样子。后来年岁渐长,阅历多了,慢慢懂得很多事不能光看表面,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读的书,对历史的了解逐渐深入后,也就知道这帮人清则清矣,却大多是些不通人情不懂实务却又自以为是的糊涂蛋。#左宗棠#
这些人道德文章是好的,也有正义感,却干不了实事,更多时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明朝东林党,天天忙于党争,鲜有治国、治军之良策,所谓“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误国误民之深一点不在那些臭名昭著的“阉党”之下。

但这些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到了晚清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以“翰林四谏”张佩伦、张之洞、黄体芳、于荫霖为魁首的清流,还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左右了历史的走向,间接促成了伊犁的收复。为什么咱们这么说呢?
话说当崇厚签的条约内容公之于众时,这些清流立刻道德感爆棚,纷纷上谏,要求严惩崇厚。清流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崇厚在没有被俄国人威逼和胁迫的情况下,居然签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名为收回了伊犁,事实上却把伊犁周边的大片领土拱手相让(这就好比得了个广州,却把广东给卖了),如此愚蠢无能之人,丧权辱国,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但崇厚出使和沙俄谈判,恰恰是由慈禧首肯的,此时要求严惩崇厚,岂非要老佛爷自打嘴巴,承认自己用人不明呢?于是面对清流们的大义凛然,慈禧摆出了一副能拖就拖,企图大事化小的样子,这更激起了他们满腔的斗志,决定换一个办法,造个崇厚的小谣,利用人性的弱点,逼慈禧就范。
于是黄体芳面见慈禧:“崇厚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让您老人家如坐针毡,可是你知道他在干嘛吗?”紧接着不怀好意地说道:“他已经到了上海,现在天天吃香喝辣,美女在怀,快活得不得了,只等前来领功受赏呢!”
听完这话,慈禧脸上的表情,顿时凝固了:我在京城被千夫所指,你崇厚却在逍遥快活!面色立刻铁青,以一个冰冷的声音问:“你们之前上书,说要怎么处理崇厚的?”黄体芳暗自得意,不紧不慢地说道:“猪一样的家伙,宰了算了。”于是慈禧咆哮了:“来人,去上海把崇厚给我抓回来。"
于是朝廷三堂会审,认定崇厚不向领导请示,不向同僚咨询,擅自签订卖国协议,严重危害了国家的利益,罪大恶极,斩监候!一听说崇厚被定罪,俄罗斯驻华公使凯阳德,立刻来到大清的总理衙门,拍桌子踹板凳,惩办崇厚是不是准备赖账了?接着不断地给大清的官员们上生物课:把北极熊叼在嘴里的肉夺走,后果是很严重的!
沙皇知道消息也火了,立刻派出两艘铁甲舰为首的舰队,前往太平洋准备封锁中国沿岸。同时让驻突厥斯坦与西伯利亚总督,做好战争准备,随时准备教训大清。更让人不解的是,大英帝国居然也站在仇敌沙俄那边,驻华公使威妥玛,特地跑到总理衙门,婆婆妈妈地数落大清,撂下狠话,阻止大清毁约。
面对洋人的压力,朝廷真有点慌了。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因为有了报纸,崇厚签的条约内容早已朝野皆知,一时间举国震惊,群情激奋,舆论大哗,都要清政府给个说法。这下子国内外的各种压力纷至沓来,搞得清廷压力山大。慈禧干脆把心一横,把锅甩给左宗棠,让他拿主意。不得不承认,大修颐和园之前的这位老佛爷,关键时刻还是拎得清轻重缓急的,知道在什么时候,得找什么人,做什么事,才能让大清这艘早已残破不堪的巨轮不至于触礁沉没。正如她知道什么时候该依靠曾国藩,什么时候该用李鸿章,这个时候除了让左宗棠拿主意,还能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左宗棠的意见很简单,毁约重谈,不惜以战求和!同时拟定了三路进兵伊犁的作战计划,并征求了刘锦棠的意见,询问他对俄作战有无把握。当左宗棠收到刘锦棠的回函后大笑:“没想到他想的和我一模一样,有毅斋(刘锦棠字)在,复伊犁足矣。”随即左宗棠向朝廷上了《复陈布置情形》的奏折。他认为“俄船东下,偏历海疆,结倭奴,封辽海,亦不过虚声胁和之计”。他在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指出:“察看情形,实非决之战胜不可。”
同时左宗棠给慈禧附信说:第一,这封信到的时候,英国人一定会改变主意支持废约;第二,我将亲自入疆,保证俄国人不敢打,如果一定要打,我保证打赢,如果打不赢绝不活着回来。当左宗棠的附信到达北京,第一条就把朝野上下给搞蒙了:左宗棠是不是老糊涂了,前两天英国人还来总理衙门变着法地骂我们呢?可能吗?
但威妥玛真的又上门了,但这次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声名前言作废,还言之凿凿地谴责俄国人是强盗,是强盗逼你大清签的条约,当然不用认。而且也不用怕,大英帝国一向主持正义,我们会罩着你。
顷刻间大清的官员全都石化了,堂堂大英驻华公使的翻脸速度,怎么比翻书还快?!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英国政府听说威妥玛劝大清接受条约以后,气得大骂威妥玛糊涂,立刻让外交部发急电,火速命令其转变立场,不得干涉大清废约。同时召见俄国驻英大使,警告北极熊不得在海上影响中国的自由通行,否则大英帝国不会袖手旁观。
这下大家又不禁好奇,左宗棠怎么就能这么料事如神?很简单,左宗棠勤于看外国报纸,知道英俄争霸这回事,所以确定凡是能给俄国人找麻烦的事,英国人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支持的。至于威妥玛之前为什么犯糊涂?那肯定是他脑子一时短路,英国政府自然会修理他。
一看到左宗棠再次料事如神,慈禧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下决心对俄强硬,马上通知俄国驻华公使,前约作废!另外派人前去重新谈判伊犁问题。与此同时,朝廷下令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迅速加强沿海防务;重新征召湘军名将鲍超,率领旧部一万,前往天津驻防;命淮军老将宋庆在东北作出防务布置。
1880年(光绪六年)4月,左宗棠开始部署军队,以南路刘锦棠步骑万人出乌什,中路张曜所部七千人从阿克苏分两路直取伊犁,北路金顺所部万余人扼守晶河,以备俄军东犯乌鲁木齐,他表示:“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同年5月底,左宗棠以六十九岁的高龄,带病之躯,冒着酷热抬柳棺从甘肃西征,用实际行动告诉俄国人:为了收复伊犁,大清不惧开战。6月15日,左宗棠进抵哈密设帐,命各军戒备,随时准备向伊犁进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大清上下一致前所未有的决心,贪得无厌的沙俄会让步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您觉得文章可读,烦请关注体元的文史沙龙。您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畅所欲言,期待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