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矢”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箭。以竹为箭,以木为矢。《释名》给出的解释是:“矢又谓之箭。”《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矢,弓弩矢也。”《广雅》给出的解释是:“矢,箭也。”
夫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而是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春秋》中的很多历史人物也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例子,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管仲、晏平仲、臧武仲、令尹子文等等。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孔子的历史人物观。孔子推行道德仁义,所以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他从大处着手,兼顾个人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总体而言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孔子认为,即使如像他有周公的才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如果“使骄且吝”,那么“其余不足观而已。”(《论语·泰伯篇》)我们看这句话,周公可是孔子梦寐以求的人,一个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吝啬,那么余下的也就不足观的了。
“义”也是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部分。《论语·宪问篇》记载,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吾不信也。”臧武仲在要挟君王,孔子认为,这就是不“义”的行为。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遵守“名分”,“必也正名乎!”因为遵守“名分”就是维护“礼”,而“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对于本章句《论语》中提到的史鱼和蘧伯玉这两位,孔子又会给与怎么样的评价呢?我们接着瞧。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直”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不弯曲的意思。《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正见也。”《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在《论语》中,“直”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道德观念,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直”就是正直公平。《论语•颜渊篇》记载,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的人置于一旁,民众就会服从了。)这里的“直”有纠偏的意思。
孔子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多次使用“直”的概念。如;“孰谓微生高直”等等。
史鱼在《论语》中出现三次。
一次是《论语•雍也篇》记载的“不有祝鮀之佞。”(假如没有像祝鮀那样的口才。)
《论语•宪问篇》记载的,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子说:“卫灵公有仲叔圉替他管理宾客之事,有祝鮀替他管理宗庙之事,又有王孙贾替他管理军旅之事,这样,又怎会失位呀?”)
再加上本章句《论语》。
史鱼,名鰌,字子鱼,也称史鳅,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时任祝史,祭祀中负责赞词,故称祝佗。“鮀”字作“佗”,史鱼也就是祝鮀。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对儿子说:“蘧伯玉是贤人,我多次向国君举荐,国君还是不用他。弥子瑕是小人,我多次劝国君疏远他,国君还是不听。我身为国家大臣,却见贤不能进,见不肖不能退。死后没有资格把灵堂放在正堂,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边,就算成礼了。”史鱼死后,卫灵公到他家吊唁,得知他的临终遗言,深为感动,立即重用蘧伯玉,辞退并疏远了弥子瑕。这件事史称“尸谏”。
我们再来看:“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邦”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后引申为国家、城镇等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邦,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国社会政治经济都在“道”上,这个人很正直,公平;诸侯国不在“道”上,他还是正直公平。我们一看就知道,孔子这是在为史鱼点赞。
现在仔细想来,觉得这个史鱼有点像《论语》中的子路,《隋唐演义》中会耍三斧子的程咬金,《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说岳全传》中的牛皋……别管世道如何,别管敌人兵马再强,我自己先杀一阵子再说。这不是直,而是鲁莽,用现在的话说有点信球的意思。
其实,史鱼的命运是好一些的,而历史上的比干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比干,子姓,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就杀了比干,并剥开他的心看看是不是有七窍,荒诞至极。比干这种以死相争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当一切都变得不可理喻时,他则缺少必要的智慧和韧性。
我们接着来看“君子哉!蘧伯玉”这句话。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君子”这个词。《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在儒家学说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有一个学生司马牛问孔子:老师,什么叫君子呀?孔子淡淡地说;君子不忧不惧,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司马牛接着问,做一个君子就这么简单吗?孔子老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这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君子了。
《论语•宪问篇》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原则,我都没有做到:仁人不忧,智者不惑,勇士无惧。子贡说:“夫子说的就是自己。”)孔子都说他自己还没有做到君子这一点。而在本章句《论语》中,孔子却说:“君子哉,蘧伯玉!”这说明蘧伯玉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位被孔子尊称为君子的大咖。
蘧伯玉在《论语》中出现两次。《论语•宪问篇》记载“蘧伯玉使人于孔子。”(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另一处就是本章句《论语》。
蘧瑗(约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484年以后),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无咎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他为人谦卑、处事沉稳,能够经常反省自己,做到“今知昨非”,因此受到许多人的赞誉和尊敬。
遽伯玉在年龄上应该比孔子长一辈,据说孔子“去鲁适卫”时(公元前497至公元前493年)曾住在他家。《史记•孔子弟子列传》也印证了这一点:“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之;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孔子为什么说蘧伯玉的修行已经到了君子的境界,原因是蘧伯玉能做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邦有道则仕”的“仕”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做官的意思。《论语•子张篇》记载“学而优则仕。”(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这是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一个人“修身齐家”之后,就需要“治国平天下”,为天下人做力所能及的服务。
“卷而怀之”意思是诸侯国政治黑暗时,自己不同流合污,而是把本领收藏起来。这似乎有点七品芝麻官唐喜成的为官之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行,我就像陶渊明一样,县太爷的大引一挂,卷起铺盖立即走人,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有人说,蘧伯玉这人是不是有些滑头啊?蘧伯玉“邦有道”,应该出来做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值得尊重的;“邦无道”的时候,该怎么做呢?这里面学问就大了,一呢,是采取像蘧伯玉一样“卷而怀之”的做法;二呢,采取革命的形式,推翻“邦无道”的社会,建立一个“邦有道”的社会。而这里,孔子对蘧伯玉的做法给与点赞,并且说蘧伯玉是一个君子,这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种中庸的做法,退而避之,免得吃“眼前亏”,虽然看似消极了一些,但以退为进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有人说;这是儒家最大的弊病,就是不够勇敢!不敢逞英雄!孔子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文弱书生文天祥骨头有多硬!孔子的处世哲学是原则要坚持,命也不能丢。“明哲保身”的“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单位的风气不好,你们要乱来,我不参与,天下乌鸦一般黑,但你也要保证自己不能黑,人家混日子,你不要跟着混!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境况。一个单位的风气很糟糕,这时候,你能怎么做呢?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二是,坚决与歪风邪气作斗争。即使人家说你圣人蛋,你也能保持自己的风骨;三呢,做一个哈巴狗,同流合污。从这三种做法的来看,蘧伯玉的做法还是不错的,我以为。
史鱼、蘧伯玉能够被孔子称道,是因为他们良好的德行——一个是“直”,一个是能审时度势以处世,蕴含了道的变通和通达的哲学精神。
对于这两位卫国大夫,一定要分出个孰优孰劣?我觉得没有必要的。史鱼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有利于诸侯国发展的事宜,即使是采取“尸谏”也无所畏惧。蘧伯玉是明哲保身,自己所掌握的惠民之道,不能为了争强好胜而丢失了性命。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蘧伯玉再出来弘扬惠民之道,再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了。
这章句《论语》,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直”不是莽撞,需要伺机而行;君子是“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人,看重的不是一时的得失,即使是一时受挫,但依然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如此来看,共产党人就是儒家笔下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