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转载 (印尼)王鸿

当年华人先驱,先贤南下印尼,披荆斩棘克服种种难艰困苦,朴素克俭创业谋生活,苦心孤诣经营,又以各种专长推动印尼全方位的发展,建立城市。搞基层建设,传授种种手工技艺,种植水稻、甘蔗,精耕细作,帮助印尼经济社会发展,实在功不可没,可谓可歌可泣,青史留名者数不胜数,令人缅怀。以下就举一例:荷殖民政府东印度公司统治体制组织属下,巴达维亚(雅加达旧称)首任,亦是当时全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十四岁从福建南下印尼。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现代雅加达城市

根据1939年版《荷属东印度概览》、中国驻印尼首任大使王任叔遗著《印尼近代史》、印尼华族文化为历史资料收集中心出版的“人物志”、德荷后裔印尼历史社会学家亚·原根著述《雅加达具历史意义各地址》的印尼历史社会学家达·斯·纳卡和荷有关专家彼·胡丁等较全面和客观资料,加予整理简介如下。

苏鸣岗生于1580年(明万历8年),福建同安人(现为厦门市同安区),据苏鸣岗墓志铭称他“天姿聪颖,少有远志,长能文章,擅武术”。大约在1604年间他还是年仅14岁时,和几个朋友前赴厦门海口,一行动身南下印尼,到达当时西爪哇最热闹繁荣的万丹海港小镇(雅加达以西100多公里处,是当时万丹苏丹王国所在地),和先前来到并聚集定居那里的华人,开垦种植并挖掘疏水沟渠等水利工程。

稍后凭着诚笃可信、刻苦勤俭、披星戴月经营,逐渐事业有成,不但受到当地华人的信赖拥戴,亦为苏丹王十分器重,声名远扬,不少荷、英、葡、西班牙商人纷纷前来和他交易,当时出口交易热门的胡椒和其他香料土产。他拥有面积广阔的胡椒园,在三宝珑附近根达而市另有亲戚收购产品。因此,无不供不应求的。此外,又和在中国的弟弟苏震双(译音)有联络,他满载香料土产的船只,来往于印尼和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万丹海港连带因此热闹、兴旺、繁荣起来了。

鉴于上述情况,不论是万丹苏丹或是荷殖东印度公司,皆一致认为苏鸣岗能为其管制区带来利盈和繁荣。因此成为双方极力争取和拉拢对象,并为此付出诸多努力并坚持不懈。万丹苏丹甚至曾饬令,禁止华人离开他所管制区域。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雅加达老城区街景

1619年初荷殖东印度公司,派出大军企图攻占下巴达维亚,遭到查雅卡尔达亲王军事部队顽强抗拒,始终不能得逞,于是在是年5月30日,进行焦土战略方攻克之,结果印中各种族皆撤离巴达维亚,迁移疏散到它国边界内各小镇地区。为重建这已成为满目疮疤,几成废墟的死城,当时荷殖总督严彼德逊昆,想借用苏鸣岗的号召力和声望,拉拢华人协助。

荷殖方不离其本色力行其统治策略,订立实施各种苛政,诸如不许华人在海岸地区建物业,并命令拆除原先建立的和逼迁其居民等,使到华人极度愤恨不满,而采取种种杯葛行动,达至顶峰最极端时,抵制和荷方交易,甚至连鞋匠们都以实际行动以支持,不肯为荷殖军修补鞋靴。

本着已经长久建立的良交往关系,苏鸣岗和几位华人先贤向严彼德逊昆总督进谏。要求消除上述种种不合理苛政的实施。虽然懊恼,总督亦适度放宽了种种条例,改善和华人的不友好态度。获得华人在各方建设上的协助支援。另外又苦苦劝诱苏鸣岗出力支持,号召华人包括华工离开万丹远赴并重建巴达维亚,收容安置上述因焦土战略流离失所的无业游民。为长远利益着想,为巴达维亚成为重要大都市起见,苏鸣岗成功号召了200多名印尼华人工艺技术人员,稍后又在中国广东、福建招募2000多名华工南渡巴达维亚(另一资料称4000名),终经他们手足拚命地干一番后,初步完成当今雅加达东、西区的城市基础建设,例如道路、政府写字办公楼、运河、流水管道和城堡等。竣工之后,荷殖方以其民族名称命名它为巴达维亚,华人开始称它为巴国,后改称为巴城,而广州、漳州、泉州等中国沿海居民因民不聊生,为谋生之计一呼百应,纷纷“过番”至巴达维亚,那里的华人由原来数百人顿剧增为数千人了。1945年印尼独立后,以该城为首都并改为原名为雅加达。

为褒扬苏鸣岗的功勋,和更有效地通过他来执行管理治理华人事务,严彼德逊昆总督于是向荷中央皇家政府提呈重用苏鸣岗。就在1619年10月11日荷殖攻占统治巴达维亚6个月左右后,苏鸣岗于是被晋升为“华人中校”,1625年改晋升为“华人上尉准甲必丹”。然后又在1628年被正式委任为“华人甲必丹”。不但成为巴达维亚甚至成为荷殖居东印度(印尼)的首任“华人甲必丹”(华侨领袖)。

首当“华人甲必丹”造福印、华族

与上述同时苏鸣岗还担任华侨组织“巴国公堂”主席。他利用这两个职司与荷殖统治者打交道,尽力减轻华人负担,维护华人利益,为华侨排忧解难,处理各种大小事务,为华人排解纠纷、审判诉讼,亦为离乡别井远离家园的华侨先人处理好后事和遗产等疑难问题。在他任内成功的说服荷殖方,逐渐放宽对待华人的一批政策和规定,改善华人居住环境和卫生保健条件等,深得华侨的爱戴和拥护。此外他从中国带来一大批技术精湛的木、工、铁匠,顺畅重建并扩展建设了巴达维亚。另外亦把耕种水稻和甘蔗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收成剧增,生活大为改善,甚至以后使印尼发展为世界产砂糖数一数二大国。这些后话不累述多谈。一句话诚如他墓志铭写的:“以苏公壬鸿酞伟略,周旋于各民族间、亲善和平,信孚中外。”换句话说,苏鸣岗确实为华人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为雅加达和人民作了不少贡献。严彼德逊昆如果没有苏鸣岗和华人的协助,巴达维亚绝对不可能重建和走向繁荣,也没有如今雅加达各方面建设的大进展。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雅加达历史博物馆

不妨一提者,苏鸣岗本人拥有3——4艘艟艨船只,开设数间堵场,一个铜币筹建所,任监督华人交易土产过镑所职司,亦监督荷殖官吏官邸建筑。亦因此他成为第一位建筑工程师。当然,上述种种职司机遇,皆多数是因和严彼德逊昆总督交往密切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

1628年间苏丹亚贡进攻袭击巴达维亚战役后发生时,不论是万丹苏丹或荷殖方面,皆向苏鸣岗提出援助支持的要求。因一向和上述两方维持良好交往关,苏鸣岗左右为难,另外他一直以来不问闻政治的立场,和专注处理华人事宜的原则,故此坚决的拒绝了上述两方提出的要求。

1636年6月3日苏鸣岗辞掉华人甲必丹之职司,前往其时为荷殖占领统治下的台湾发展业务,据另一资料指称,亦是获取严彼德逊昆的劝导和要求协助之下方成行的,因为荷殖东印度公司内部倾轧和政局的动荡,苏鸣岗的“使命”和业务竞未获取巨大收益,终于撤离那里经营的业务回师,在1639年回到巴达维亚。在他去职前赴台湾时期,他留下的职司空缺,由荷殖东印度公司另选人员提升,是一位亦曾在万丹居住经营业务,已归依信奉回教的名叫林禄(荷文资料称名叫林禄阁者)继任(1636——1639)巴达维亚第二任华人甲必丹。

备极哀荣建宏大墓园

1644年4月8日苏鸣岗在巴达维亚迪格拉赫街豪华住宅内去世(现雅加达邮政大街)。他的离逝,不但全市华人深感悲痛哀悼,连荷殖政府方也表达至深哀悼。各方特地为他进行厚葬仪式,万人空巷为他扶柩送殡,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前往现名为芒卡都亚地区、荷殖政府早先赠送给他的,一大片广阔长满椰子树的翠绿林中最后安息地。

苏鸣岗的陵墓建筑,费时两个多月方告完竣,其规模在500多年前,堪称为当时最巍峨华美的。从大路旁特筑一条小径通道,并命名为苏鸣岗巷,即当今的雅加达亲王大街,达鲁纳巷进口处矗立着“苏鸣岗墓道”牌坊,四周围绕绿油油椰林,确实是气派不凡,打从初建至1940年间为止,始终被十分完好的保护着,其时不时或每逢清明节,络绎不绝地有怀着崇敬心理的人来凭吊,上香祭祀一番。苏的陵墓自1644年修建完工后,至1929年年轻的巴国公堂主席许金安曾重新修葺一番。

当苏哈托“新秩序”政府上台之初,首任雅加达首都特区省卡亚里·沙迪金对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陵墓保护有加,特别竖立告示牌禁止任何人侵犯损毁。令人惋息者,亚里·沙迪金省长被替任下台后,该陵园已为许多大大小小违章木竹屋建筑所占据,甚至陵墓上亦筑过着一间粗陋木屋,而上楼的木梯,竟然跨过至今仅存的较完整的两旁刻有中荷文的墓志铭的花岗石墓碑。因为有关当局方根本不加予关注。到2003年期间,周围200平方公尺的陵园,已被密密麻麻非法建筑物覆盖,整个陵园已消失无踪,建立丰功伟绩的华侨先人陵墓化为乌有,如此情状,实是可悲可叹!

见到先贤如此蒙辱,数位任教达鲁玛·乃卡拉大学的教授和各界饱学之士,悲愤莫名!虽然不是苏氏后代,他们也感到匹夫有责。恰好印尼百家姓协会当时主席熊德怡也非常关注此事,双方一致同意到现场视察,并携手合作,设法让这座具有历史意义陵墓重见天日。

各方努力修复陵墓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现代雅加达市中心

“那是你上代先人的陵墓啊!为什么不着手打理和修葺一番的?”始终言犹在耳,并为此起恻隐之心的享·苏西洛(KRT.HENDARMINSUSILO)于是设立起苏鸣岗基金会了。另一方面最热心关注此事宜问题的,达鲁玛·乃卡拉大学教授卢福全工学士(IR.HENDRALUKITO)亦最为积极四处奔走,搜集资料公诸报刊,寻访支持和合作人士。猛然想起才成立苏氏宗亲会顾问的学生苏显铭,与之联系并获取支持,在他的穿针引线安排下,与苏氏宗亲雅加达分会主席苏胜辉、棉兰分会主席苏用发会面。大家座谈后,苏氏后裔当然义不容辞,立即同意联手筹备修复苏鸣岗陵墓工作。

经筹委小组会议决定成立扩大的苏鸣岗基金会,暂决定创办人是熊德怡、印尼百家姓理事赖永贵、印尼孔教协会兼全国人权委员会理事占·史迪亚旺硕士、苏用友、苏胜辉、苏联忠、苏显铭、苏金丰、苏世贤、达鲁玛·乃卡拉大学院长达士纳卡工学士、博士、卢福全、钟成康、曾德奥、椰京特区议员杨秀珍、考古学家蒙达芝多和玛·纳·那迪等,前省亚里·沙迪生亦表示乐意任顾问。

早先亨达而明和虞福全,努力奔走时曾筹募到5千万盾(2002年),后来苏用发捐助2.5亿盾。2006年3月23日开始动用上述所得,作为拆迁遗散苏鸣岗陵墓上的违章木屋建筑,稍后在各界赞助下,又在2007年1月25日进行第二期步骤的拆迁工作,令人惋惜者那些久据陵墓的建筑物主,漫天要价地提出赔偿索求,拆迁工作进行非常不畅顺。

几经组织理事人重组和更换替代方,另乡区长和陵园各违规住户接近商谈等,除几个特别“牛”的住户,大致上各有关方皆给予良好确切的反应和协助。有关基金会希望各界社会人士给予精神和物质等积极支援,早日完成复修工程,并发展成具有历史价值的旅游胜地。

家事身世扑朔迷离

不妨附加说到,苏鸣岗在印尼是否有后裔?不详,至今是个扑朔迷离、不明究竟的问题。就以上所各有关资料,几乎无只字提及,而另有资料例如雅加达罗盘日报有关著述则称,苏鸣岗拥有两位合厘妇女太太,她们为他生下两位男儿。此外,华裔出版的雅加达运作动力月刊,如上述含糊其辞地称亨·苏西洛为苏鸣岗后代,另还有雅加达媒体日报,在报导雅加达故旧历史包括苏鸣岗简介时,亦刊出苏家后人住宅外景。最为特殊在苏鸣岗基金会监理委员名单中,亦从未见有他后人名称的报导。据一般推测,自苏鸣岗逝世后,苏家的高贵荣华显赫亦告烟消云散,家道没落,子孙不知去向了。

苏鸣岗的祖籍福建同安,是唐代末年苏姓入闽主要聚居地,那时驻守河南光州固始的苏益(另资料称苏益兄弟),奉旨为都统军侠,随王朝王绪带军入闽。苏益后来定居泉郡永丰里,即今厦门市同安区,西同安苏姓为苏益后代,几无例外。苏益是武则天、唐中宗时名相苏瑰的七世孙。苏瑰世家陕西武功,封“许国公”故墓在今陕西杨陵开发区内。由苏瑰上溯至西汉苏武,苏瑰为苏武第25世孙。汉武帝时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在北海牧羊19年之久,归汉后被封为“关内候”,其墓在今武功县龙门村。而苏鸣岗是否确是苏武后代?闽南一带地方志、谱牒等皆无有关苏鸣岗的文字记载,尚待中国、印尼华人华侨历史学者的调研考证了。

印尼首位“华人甲必丹”苏鸣岗

福建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