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字捷三(又作洁三),艺名“东来顺”。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
成兆才(1874~1929),1874年12月20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兆才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父成顺,父成永义,均为长工。家有沙地4亩、草房3间。家境贫寒,时无隔夜粮,常乏蔽体衣。成兆才从12岁起就给本村大户人家放猪、打杂、做小工。稍长,不但勤劳俭朴被亲朋夸奖,而且聪颖多艺受邻里赞美,如横笛、板胡、唢呐等诸般乐器无师自通。历年正月办花会,乡亲们都争着看他扮妞,15岁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角。他少年有志,深感不识字很难有所作为。故多方留意,用可能的机会向一切识字的人学认字。18岁时,本村“古槐堂”私塾聘请金秀才教书,成兆才便经常从窗户眼儿里偷偷跟金先生学识字,听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很快他就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在闲暇时以树枝代笔、沙滩为纸,练习写字,竟由此粗通文墨。是岁结婚,为养家糊口,拜莲花落艺人金开福(金长腿)为师,学唱莲花落,并参加了二合班。
代表作品《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杜十娘》
成兆才纪念馆是滦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滦南县城南大街,由国家、河北省、唐山市及滦南县四级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总面积为702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21平方米;为仿清代建筑形式。
成兆才先生字捷三,艺名东来顺,生于1874年12月20日,1929年3月8日病故乡里。成先生生前创作剧本一百二十一部,代表作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杜十娘》等,是我国戏剧史上杰出的剧作家、评剧艺术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纪念馆的正面有三个门洞,中间是上弓下方的大门,两旁各配有形状相同且对称的小门;大门上面有高占祥同志亲笔题写的“成兆才纪念馆”金黄色馆名,大门上部为覆盖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式门楼,门楼翘檐两端的檐脊上饰有“鸱吻”,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门洞呈封闭式分割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大门与成兆才纪念展厅之间,矗立着高3.2米的成先生立式花岗岩雕像。展厅为庙宇式建筑,前廊有6个红色大柱,檐梁彩绘,形式各种各样,并有成先生代表作《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杜十娘》等画面。展厅内为九对格式门扇,两旁陈列着先生当年所著剧本、戏装、道具以及相关的资料。大厅左右为两个封闭式小院。大厅北面为成先生墓地,墓地为高台基,沿三面台阶而上,墓三面水泥柱围栏,墓为半球形,直径为2.5米,内葬成先生遗骨,墓前立石碑一座;墓后为墓志,上刻成先生简要生平。整个墓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成兆才墓
纪念馆于1987年破土动工,1989年12月20日落成,开馆之际,全国评剧专家学者汇集成先生故里,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1996年12月,中共滦南县委、滦南县人民政府将成兆才纪念馆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研究整理成先生的生平事迹,不断总结成先生献身艺术、致力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实质以及成先生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不朽功绩,每年举行消夏评剧晚会,演出成先生代表作,举办成先生书画展,广访民间,搜集成先生遗物,丰富展品量。1988年,中篇小说《成兆才》由河北省话剧院演播;1992年,谷景峰、杨海光合编的《成兆才与杨三姐》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戏剧节汇演,获得好评;2000年“唐山市首届评剧艺术节”期间,举行了瞻仰成兆才纪念馆仪式,与会代表、记者和评剧艺术家们对成兆才纪念馆的整体结构、合理布局、良好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兆才
成兆才纪念馆既是滦南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基地。馆内绿草如茵,树木成行,既是县城群众消夏的极好环境,也是人们回顾历史、研究文物、欣赏艺术、获取知识的理想场所。
2004年4月26日被命名为唐山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