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懒,但中国历史上对于特别勤奋的皇帝,有似乎是评价不太高,比如说原有秦始皇,近有着朱元璋,基本上都是毁誉参半。
为什特别勤奋的皇帝,会不受欢迎呢,因为史书都是儒生写的,儒生的理想政治模式,就是皇帝高高在上,平时尽量少说话,具体的事务由大臣负责,这就是儒家严厉的好政治,所以对于特别勤奋的皇帝,史书上通常都会有一些批评,雍正也是个例子。
那这么说,是不是皇帝什么都不干,这就是好皇帝了呢,如果一个皇帝什么也不干,那肯定不行,肯定被说成是昏庸无能的君主,比如说嘉靖和万历,都是几十年不上朝,可以说是懒到了一定境界。
怪不得大明王朝到了最后一个君王崇祯的时候,气得他对群臣是破口大骂,都是你们这帮大臣耽误了国家,看来这明朝的皇帝是真不好当,太勤奋了不行,太懒了也不行。
就算是明朝的大臣们口味刁钻,但还是有人符合这种极端严苛的标准,既不懒又不太勤快,这个人就是号称有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一心想要给后世留下好印象的朱棣,坐上皇帝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形象工程,跟他老爹朱元璋一样勤奋,可能是这对父子把此后,老朱家所有的能量都用光了,此后才也没出现过勤奋的皇帝,知道最后一任皇帝,崇祯才多少恢复一点元气,可惜为时已晚。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老子推崇武力,儿子就会喜欢文治,这在皇帝继承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但赢得的赞誉很多,所有的赞美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休养生息。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继承了父亲的风格,基本上保持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而且在民间还有个绰号,叫蟋蟀皇帝,说他爱斗蛐蛐。
但也正是因为爱玩,把权力交给了正确的大臣,著名的三杨内阁,这才造就了明朝历史上的仁宣盛世,但有件事这个蟋蟀天子却给明朝埋了个大雷。
这个大雷就是太监,明朝历史上可是出了非常多的权倾朝野的太监,根源就在朱瞻基这里,因为他做了一件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事情,但正是这件事,才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这件事就是教太监识字,你说识字这件事怎么就有这么大危害呢,这应了那句老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明朝的皇帝,不管是勤奋还是懒惰,都做到了牢牢把皇权抓在自己手里,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劳模,他们是通过不断的批阅奏章,不断的敲打群臣来抓紧权力。
但后来的皇帝就没那么勤奋了,尤其是朱瞻基,他爱玩,把朝政委托给了三杨内阁,这个的确是好事,但谁也不敢保证,这里面不会出个曹操。
于是朱瞻基决定找个帮手,来自己看奏折出主意,内阁本来已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了,但皇帝还不放心,而中国自古以来,皇帝最信任的人,永远都是太监。
而要让太监协助自己,识字是必须的,你连个奏折都不会看,圣旨都不会宣读,这显然是没法帮到皇帝的。
朱元璋很痛恨太监,在宫里立了一个铁牌,宦官干政者死,但从朱棣时代,这就名存实亡了,但起码还遵守着不让太监识字的祖训,大家都知道,大字不识的太监,是无法掀起巨浪的。
朱瞻基又懒,又对文臣不是绝对的信任,又要牢牢抓住权力,就只能教太监读书写字了,从此司礼监太监成了和内阁一样,明朝的权力中枢,大明朝也就出了非常多有名,而且危害很大的太监。
太监读书识字,也就意味着太监可以看奏章,可以阅读公文,说得严重一点,甚至可以顶替内阁,当然太监和内阁本身就是相互制衡的,明朝的皇帝正是靠着内阁和太监的相互制衡,才保持了绝对的皇权不动摇。
明代权势熏天的太监非常多,但不管你有多厉害,宫里二尺宽的条子递出来,立马就能要了你的命,明朝没有任何一个太监,能够威胁到皇权,但对民间和朝廷的危害可实在是太大了,这一切朱瞻基起码要负一大半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