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卿40岁离开春晚舞台,她的选择却悄悄惊艳所有人

作者:cyfcyf不忘初心

40岁的女人是什么样子?

皮肤松弛,开始出现鱼尾纹……

可对于她来说,40岁正是她的职业辉煌期,她用波澜起伏的一生证明:只要不停地努力,努力从不负美人。

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

1、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上海。

父母给她起名董卿,希望董家小女,得卿相之才。

父亲董善详对女儿特别、特别、特别严格。小时候,董卿看连环画,父亲要求她把里面的成语抄写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要求她背古诗词。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朗读者》开播,她出口成章,被人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母亲金路德虽是一名物理老师,也严格求女儿读书。一到寒暑假,金路德就会列出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如《红楼梦》《基度山伯爵》《茶花女》等等。

董卿读完书后,母亲要求她列出书中的人物关系,她每次都做出完美的回答,而且见解独特。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在生活和文字中。”

书读多了,它们已经深入我们的气质、谈吐,甚至是我们做人的格局。

每到人生辉煌时,她敢于放下现在拥有的,敢于追逐未知的世界。即便在40岁,她也能沉心赴美读书,而不是将就和彷徨。

读书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关励志,无关输赢,读书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2、人生三度清零,有格局的人才走得更远

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过往的成就只是过眼云烟,董卿只愿意在当下付出。

董卿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省话剧团,可是工作过于清闲,一眼可以看穿未来。

她知道这不是她追求的生活。于是在偶然的机会,她报考了浙江有线电视娱乐台的主持人。

凭借她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青春洋溢的气质,她很快被观众喜爱。即便如此,一有空闲,她就跟同事学习剪辑和配音,忙碌却充实。

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父母不能看到自己主持的节目,她相信她一定会等到那一天。

1995年,董卿的父母让女儿报考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人,她的人生方向又有了新的变化。

董卿寄了一盘自己的录像盘,半年后竟被录取了。

一切清零,她重新开始。

到了上海东方电视台,她却没有那么幸运。就在这一时期,董卿却被闲置起来。就在这一年的春晚剧组中,董卿的工作不是主持,而是剧务,其实就是一个后勤人员。

处于人生低谷,她有过片刻的失落。

不过,很快她调整了心态,她选择的是努力提升自己,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的电视编辑专业,用知识武装头脑。

后来慢慢才在上海的娱乐综艺主持中崭露头角,甚至成为明星主持人,并获得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界的“金话筒奖”。

荣誉只代表过去,董卿是永远不会在舒适区停留。2002年,即将30岁的董卿放弃上海的事业,孤身北上,进入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工作。

虽然知道前路坎坷,她做好准备进行挑战。

可是刚接手《魅力12》,她就出现“水土不服”。

《魅力12》这档节目是展示的西部文化。可董卿从小生活在南方,即便她努力做功课,也分不清山西和陕西民歌。

那段日子,只要没有节目,她就逃一般飞回上海。

逃避不是办法,后来她逼自己融入北京这座城市,工作、学习、看电影。慢慢地,生活和事业步入正轨。

机会也悄然而至,随后她成了青歌赛、春晚节目主持人。

经历过辉煌,看过人生的低谷,董卿像春天的风一般,清新而不失绵厚,优雅里含蓄内敛的气质。

有格局,敢闯敢拼,所以她才走得更快,跑得更远。

3、坚持做喜欢的事

在中央电视台,董卿可以拼命地投入工作十几年。真当她40岁时,“央视一姐”董卿开始有了职业的倦怠感,更投不出百分百的热情。

一眼望穿未来,职业的热情退减,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

内心的不

安告诉她是时候来一次改变了。

于是,她放弃现有的成绩,经历各种考量和挑选,最后选择美国加州大学深造。

40岁,一个人事业最辉煌的顶端,她愿意像前三次将人生清零,潜心学习。

没有微信,没有鲜花和舞台,她只有努力干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遇到困难和无助时,她坚信莫泊桑的那句话:“人生不会像你想像的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沉寂的岁月让她似乎找到人生的方向,再次站在舞台,她选择她最喜欢的节目。

2016年2月,董卿开始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惊艳亮相,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再次征服全国观众。

随后,她亲自策划、筹备的《朗读者》在豆瓣以9.3分的高分惊艳大众。

她爱看古诗词,喜欢古诗词,她倡导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这不仅仅是喜欢的工作,而是她20年以来更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朗读者》是她成长的最好见证,虽然脸颊有了皱纹,但岁月却赋予她生命的激情,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董卿从内而外散发的才情,令她看起来更优雅,让她走得更远。

总结:

前半生她敢于调整,三度将人生清零,从头再来,沉淀自己,后半生她敢于回到曾经的舞台,引领一股文化清流。

归根结底,一个人想要什么的人生,还是得靠自己去努力。只要发现感兴趣的事,沉下心来重新出发,相信未来一定不会差,甚至更好。

伊莎贝拉曾说:“我相信,对于品牌而言,我不是代表美,而是代表着不同的梦想。”

没有人一生风光无限,只是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选择,敢于给人生做减法,敢于追寻生命的梦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