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汕调研,对潮汕文化这样评价……

作者:汕头政务发布

潮汕是必须来的。但是我很遗憾来晚了,应该早来。我觉得如果全国各地都像汕头和潮州的领导都有清醒的自觉和决心,老百姓又很自觉地热爱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是最有希望的,重要的是文化主人热爱自己的文化,不能只靠政府下命令,也不能只靠专家呼吁,所以我们需要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全民的文化自觉。

——冯骥才

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莅汕调研。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记者采访了冯骥才老师,请他谈谈对我市民间文艺状况、非遗的传承,古村落保护活化、侨乡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眼里的汕头印象。

谈老城保育活化——

“湮灭不断的文化情感,

在文化上让我敬佩了”

“这里有一种传统,一种湮灭不断的文化情感,在文化上让我敬佩了。”保育活化的小公园开埠区让冯骥才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记者问及感受时,冯骥才说,小公园开埠区是难得的能够保存下来的历史空间,这是特定历史形成的。“我特别注意到汕头、潮州的领导都很重视和热爱自己的本土文化,市民们也自觉自发地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觉得很惊讶的。”冯骥才认为,改革开放后,人们强烈地想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有的时候容易把这种具有精神价值的传统丢掉、淡忘或者疏离,能够这样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

“历史见证自己”——在海关关史陈列馆参观时,冯骥才深有感慨,欣然题写六个大字赠予海关关史陈列馆。冯骥才认为,汕头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始发地之一,深厚的历史不仅是文化财富,也是精神财富,代表中华民族一种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汕调研,对潮汕文化这样评价……

谈做好“侨”文章——

“应该像收集侨批一样收集

老一辈海外侨胞留下的文献物证”

“中华民族对于大地的爱,对生我养我故乡土地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一种不需要言说的凝聚力,我觉得我们要珍惜这种情感。”谈及侨批,冯骥才说,一封封侨批的背后彰显着潮汕人强烈的开拓精神,对生活的进取和感恩,以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那是一种对故乡深炽的感情,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一种心情。

冯骥才说,每封侨批背后都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是对故乡的怀念和深挚的一种怀念,有着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背负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冯骥才认为,2013年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足以见证侨批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在他看来,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

作为著名的侨乡,汕头应如何打造“潮侨”文化家园?冯骥才建议,要把侨批、老一辈侨胞等因素相互关联,做好“侨”文章。“我经常到海外、到唐人街去,发现老一辈侨胞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冯骥才告诉记者,在海外期间,他经常嘱咐下一代侨胞要留下前人到欧洲开拓时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质或者文献式的书籍,把传统文化非常严格和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留存于历史之中。

他认为,做好“侨”文章,同时应该像收集侨批一样,到国外收集老一辈侨胞留下的文献物证,特别是要做好口述史,“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手段,最重要的是加强感情的联系,因为侨乡不是一个单方面,是相互的,应该一起来做才有真正的意义和厚度。”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汕调研,对潮汕文化这样评价……

谈古村落保护——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

我们必须继承和保存”

在前美村陈慈黉故居调研时,冯骥才看到《广东省古村落·汕头·探秘古村落》一书时大加赞赏,这是一本介绍汕头古村落的深度著述。冯骥才表示,这是广东省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的研究成果。

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倡导者,冯骥才是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推动者,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自2006年起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我在全国发动组织普查,为非遗工作鼓与呼。”冯骥才说,当时社会急速发展,人们比较注重物质的改变,虽然这是人们的需求,但是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2003年开始设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我国是最早发起国之一,我想创造人类伟大的、多元的、灿烂的文化,最重要的,我们也开始自觉保护。”他认为,中国的保护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国家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线性渐进的过程,容易没有注意或丢失自己的传统,如果20年前没有做这件事情,我们现在可能很多东西根本看不见。”

2003年,冯骥才率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着手普查中国民间文化家底。他在感奋于家底丰厚之时,也慨叹遗产消逝之快。“2012年,我们开始做传统村落的事情,我们当时面对的村落是200万。当时我说了一句话,我说2000年时我们中国拥有的自然村是360万,到2010年还剩下270万,就是10年损失了90万个村落。”他表示,当时由于没有村落志、村落史之类,所以他们开始对200万个村落进行调查,申报,现在已经进入国家传统名录的6819个村落,“确定工作不是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保护工作的开始。”冯骥才说。

“中国的古村落,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冯骥才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海外华侨华人“乡愁”的载体。“实际上,这些年来,我们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现已基本完成。” 冯骥才说,通过十多年来的发掘整理,现在已进入“后非遗”时代,对我国拥有多少非遗“家底”已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汕调研,对潮汕文化这样评价……

谈潮汕民间艺术——

“民间文化我都喜欢,

因为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

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冯骥才参观了陶瓷微书、玉雕、木雕、剪纸和嵌瓷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冯骥才和民间艺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剪纸、嵌瓷、陶瓷微书的技法工艺。

冯骥才表示,民间文化包括各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等,以及民间手艺、民间医药、民间武术等,当时分了大约有十类左右。

“民间文化的我都喜欢,因为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老百姓创造的文化具有情感性。”提及对汕头民间艺术的感想,冯骥才说,有时不必要很多理念,但需要传统,另外需要一种生活的直接情感表达,而且是自发的。“所以我想人们能够表现,不完全是跳舞,我刚才注意看童谣表演以及麒麟舞表演的人物表情,演员们是从内心表达出来的身体语言,说明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文化的表达这种传统”,他认为,只有每个人真正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才能真心投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去。

一代代通过口传身授传递民间文化薪火的传承人,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我们要保护的目的一个是文化,我们要保护它的原汁原味。”冯骥才告诉记者,所谓原汁原味,就是说一种独特的审美,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其实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情,一种纯粹的生活情感,这是最重要的。“我这次到潮汕地区来,看了很多民间艺术,也看到很多艺人,他们有一种不特别计较功利,不过分市场化地对艺术的精益求精的极致的追求,我很感动,艺术需要纯粹。”冯骥才说。

“潮汕是必须来的。但是我很遗憾来晚了,应该早来。我觉得如果全国各地都像汕头和潮州的领导都有清醒的自觉和决心,老百姓又很自觉地热爱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是最有希望的,重要的是文化主人热爱自己的文化,不能只靠政府下命令,也不能只靠专家呼吁,所以我们需要的文化自觉是一个全民的文化自觉。”采访接近尾声,谈及对汕头的印象冯骥才爽朗地说道。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莅汕调研,对潮汕文化这样评价……

点击“分享” 随手转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