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布网老地名,生活传统及民俗看她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儒释道等贯通其中,形成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民族。布王村作为中华大家族中的一个小家,在数干年的沿袭中正好印证了我们民族发展的诸多历史缩影。
一、采麻与利用
昔日布网人生活在这个三水交汇,莽原树繁的天然川道中,水多林深,鱼兽奔走,聪明的人们开始从吃麻子到取麻丝,然后到利用麻丝到结线结绳,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我小时还在照做。
那些时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给猪割草时,不时会碰见几丛野生的巧麻,大家抢着去摘枝头上众多的麻果。然后坐在草竹篓,掰开麻果扣出一颗麻麻子,如果麻子发黑的话就不太好吃,有的实在太硬就咀嚼不动而且涩麻,我们会直接扔掉它。遇着白绿嫩的,立马把掰开的麻果放在嘴边用舌头到去吸摘里面里面的麻子,真像吃鱼一般,当时麻子的鲜香今时还在嘴边。吃完麻子后,我们把麻杆从地面上弄断,去掉枝梢,开始取我们真正的最爱"麻皮",我们垮开(剥下)它,折成小捆或拴在竹篓攀(把)上就地编成麻鞭。去掉皮的白光杆配上我们我们拧的麻绳,一个完整的麻鞭就作成了。左右抡起,清脆响亮的鞭梢声非常好玩,然后学养大人赶牛赶马一样,拖在胸身像牵僵绳一样,左手执鞭,嘴里喊着"嗷嗷嗷架啾",在野地里一阵疯玩。然后回到家收藏好鞭绳,因为天冷后我要用它来玩"打猴"游戏。
冬天玩打猴时挺费鞭子,我需要多准备几个。我是一个乖孩子,大多时间不会糟踏麻皮,因为我知道奶奶需要它。奶奶房间墙上的钉子上挂着一个物件,样子很怪,中间稍宽,像人肩膀一样。闲吋,奶奶会把她们大人收集到并阴干的麻皮撕成细丝条,然后用那个奇怪的工具拧细绳,我很喜欢这时的奶奶,一手提工具,一手播转它,那么顺畅那么好玩!我也曾偷偷取下自己做,可惜身手不到位,不但没成功而且被转起的工具打疼。这一切只是偶尔的一次回忆,但细思却极其珍贵,后悔过去那么多的农家的小物件全都当柴火'烧掉了。现在先进文明的农村人,遗失掉了许多保留下来的原始工具,就连种地这种基本技能,也没有几个年青人会了!
取麻食子,食子后利用麻皮,然后用麻皮分丝取丝做线、做绳。虽然在我的经历中是那么地顺畅、自然,甚至天生就知道。但却是古人多少辈的摸索进化,通过千年甚至亿年才积累发展的。能用到这种技能的我可以说是幸运的,同时也是必然地,因为我生长在布网!

"圪崂的绳,许家的叉,布王的麻油与夜蜡",这句儿时乡村传唱的歌谣,是解放后人们对于各个村庄老手艺的总结,它成了各个生产队人对以前农村手艺的回忆与记忆。圪崂、许家、布王村正处于古布网地,只是在历代农村演化中布王人一直是布网传承中心,麻油的生产也由布王人专门继承。今天由布王村东南通向漆水与渭水相交点的路,布王人称油坊路,下河滩崖口坡叫油坊坡。今天在布王仍然有过去油坊遗物。村中老人们还能回忆出他们家族过去的油坊老址。
从布网到布王,由于她历代没有彻底中断的人口与文化传承,才使原始技能传到了今天,这一切来自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关中平原的中心,渭水南护,北莽北护,清水西来,漆水中悬,独出高地建村千年。曾经的丝绸之路中线穿村而过,横渡漆水需要在村中休整,天然位置使她成为一个小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这里不得不赞叹布网村先民选址之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远古人类进化的脚步使她很快进入原始狩猎生活,同时也很早进入农耕社会。而且在农耕文明中表现地非常突出,使新的一页——“永丰文明”绽放异彩!这里不仅有丝路,而且出现了众多英杰。汉赵禹,唐李世民,明万历年王封瑞(木芮)等更是其中佼佼者。
今天,生活在布网古地上面的胡家店(底)村,国家进行了考古,定名为"新石器时代——西周文化遗址”。
“谁之山林,耕鑿者,谁亡士壤也,跨而骑x而使者Xx弹纱舞,倍高歌謦振林而响遏雲XX""里人织造xxx"。今天“布网"残碑上的遗留字迹,清楚地记述了布网古人的一些生活点滴。
整理:王新党
作者:王月 2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