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網發展史

(從古布網老地名,生活傳統及民俗看她的發展史)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儒釋道等貫通其中,形成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民族。布王村作為中華大家族中的一個小家,在數幹年的沿襲中正好印證了我們民族發展的諸多曆史縮影。

一、采麻與利用

昔日布網人生活在這個三水交彙,莽原樹繁的天然川道中,水多林深,魚獸奔走,聰明的人們開始從吃麻子到取麻絲,然後到利用麻絲到結線結繩,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我小時還在照做。

那些時日,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在給豬割草時,不時會碰見幾叢野生的巧麻,大家搶着去摘枝頭上衆多的麻果。然後坐在草竹簍,掰開麻果扣出一顆麻麻子,如果麻子發黑的話就不太好吃,有的實在太硬就咀嚼不動而且澀麻,我們會直接扔掉它。遇着白綠嫩的,立馬把掰開的麻果放在嘴邊用舌頭到去吸摘裡面裡面的麻子,真像吃魚一般,當時麻子的鮮香今時還在嘴邊。吃完麻子後,我們把麻杆從地面上弄斷,去掉枝梢,開始取我們真正的最愛"麻皮",我們垮開(剝下)它,折成小捆或拴在竹簍攀(把)上就地編成麻鞭。去掉皮的白光杆配上我們我們擰的麻繩,一個完整的麻鞭就作成了。左右掄起,清脆響亮的鞭梢聲非常好玩,然後學養大人趕牛趕馬一樣,拖在胸身像牽僵繩一樣,左手執鞭,嘴裡喊着"嗷嗷嗷架啾",在野地裡一陣瘋玩。然後回到家收藏好鞭繩,因為天冷後我要用它來玩"打猴"遊戲。

冬天玩打猴時挺費鞭子,我需要多準備幾個。我是一個乖孩子,大多時間不會糟踏麻皮,因為我知道奶奶需要它。奶奶房間牆上的釘子上挂着一個物件,樣子很怪,中間稍寬,像人肩膀一樣。閑吋,奶奶會把她們大人收集到并陰幹的麻皮撕成細絲條,然後用那個奇怪的工具擰細繩,我很喜歡這時的奶奶,一手提工具,一手播轉它,那麼順暢那麼好玩!我也曾偷偷取下自己做,可惜身手不到位,不但沒成功而且被轉起的工具打疼。這一切隻是偶爾的一次回憶,但細思卻極其珍貴,後悔過去那麼多的農家的小物件全都當柴火'燒掉了。現在先進文明的農村人,遺失掉了許多保留下來的原始工具,就連種地這種基本技能,也沒有幾個年青人會了!

取麻食子,食子後利用麻皮,然後用麻皮分絲取絲做線、做繩。雖然在我的經曆中是那麼地順暢、自然,甚至天生就知道。但卻是古人多少輩的摸索進化,通過千年甚至億年才積累發展的。能用到這種技能的我可以說是幸運的,同時也是必然地,因為我生長在布網!

布網發展史

"圪崂的繩,許家的叉,布王的麻油與夜蠟",這句兒時鄉村傳唱的歌謠,是解放後人們對于各個村莊老手藝的總結,它成了各個生産隊人對以前農村手藝的回憶與記憶。圪崂、許家、布王村正處于古布網地,隻是在曆代農村演化中布王人一直是布網傳承中心,麻油的生産也由布王人專門繼承。今天由布王村東南通向漆水與渭水相交點的路,布王人稱油坊路,下河灘崖口坡叫油坊坡。今天在布王仍然有過去油坊遺物。村中老人們還能回憶出他們家族過去的油坊老址。

布網發展史
布網發展史

從布網到布王,由于她曆代沒有徹底中斷的人口與文化傳承,才使原始技能傳到了今天,這一切來自她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關中平原的中心,渭水南護,北莽北護,清水西來,漆水中懸,獨出高地建村千年。曾經的絲綢之路中線穿村而過,橫渡漆水需要在村中休整,天然位置使她成為一個小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這裡不得不贊歎布網村先民選址之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遠古人類進化的腳步使她很快進入原始狩獵生活,同時也很早進入農耕社會。而且在農耕文明中表現地非常突出,使新的一頁——“永豐文明”綻放異彩!這裡不僅有絲路,而且出現了衆多英傑。漢趙禹,唐李世民,明萬曆年王封瑞(木芮)等更是其中佼佼者。

今天,生活在布網古地上面的胡家店(底)村,國家進行了考古,定名為"新石器時代——西周文化遺址”。

布網發展史

“誰之山林,耕鑿者,誰亡士壤也,跨而騎x而使者Xx彈紗舞,倍高歌謦振林而響遏雲XX""裡人織造xxx"。今天“布網"殘碑上的遺留字迹,清楚地記述了布網古人的一些生活點滴。

布網發展史

整理:王新黨

作者:王月 2021.7.8